“两头婚”,为啥在江浙兴起?
本文插图
示意图(图源:东方IC)
“男不叫娶、女不叫嫁”“我家不是嫁女儿 , 你家不是娶媳妇” 。 近日 , 一种被称为“两头婚” 的婚姻模式引起人们关注 。
赵春兰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2016年年底到2017年年初 , 她就关注到了“两头婚”的现象 。 2020年7月 , 她与其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政策学院教授范丽珠合作的论文《论婚姻与生育的社会属性—少子化背景下浙北乡村婚育模式嬗变的田野观察》发表在《河北学刊》2020年第4期 , 该文以位于浙江杭州西郊的水村为研究案例 , 探讨浙北水村“两头婚”“两头姓”的婚育模式 。
赵春兰告诉****(www.thepaper.cn) ,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 “两头婚”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 对代际关系的改善起了很大作用 。 此外 , “两头婚”的婚姻形式中 , 凡事 “好好商量、不斤斤计较”是婚姻和谐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
“‘两头婚’必然是男女双方或者双方家庭基于平等 , 达成的一种长期契约 。 婚姻这种契约关系要保持下去 , 不可能仅仅是一方的需求表达 。 ”赵春兰说 。
“‘两头婚’充满了协商性 , 包括孩子跟谁姓”
****: 什么是“两头婚”?定义是什么?
赵春兰:首先我想要澄清一点 , 之前媒体报道的所谓“两头婚”中提到“两头”是指各自住各自家 , 这点是不准确的 , 不是各自住各自家 。 而是两边都有婚房 , 都有生活的空间 。
2020年7月 , 我和导师范丽珠发表在《河北学刊》上的那篇文章其实讲得很清楚 , 整个“两头婚”充满了协商性 , 包括孩子跟谁姓的问题 , 是一个充满协商的过程 。
“两头婚”具体是指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会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 比如结婚的时候 , “男不叫娶、女不叫嫁” , 两边都没有聘礼上的往来 。
另外一个特点包括生两个孩子 , 这基本上是一个硬性的标准 , 因为两边都需要子嗣的延续 。
最后 , 孩子的姓氏也基本上需要相互商量 , 一边一个姓 。 此外两边住也是比较典型的特征 , 不是单指住男方家或者是住女方家 , 而是两边都兼顾 。
****:为什么“两头婚”兴起在江浙一带?
赵春兰:我想能够流行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独生子女家庭本身有家庭继替、财产继承、养老方面的困境 , 而另一个方面 , 此前“双独二孩”的政策也为这些困境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性 。
另外 , 江浙一带农村社会的结构还是超实心状态 , 与西北或者中部农村的空心化有很大不同 。
为什么是“超实心”?因为年轻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 或者他们的就业机会很多 , 年轻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村子 。 “超”字是因为在这里 , 不仅年轻人不愿意离开 , 外来人口也不断聚集 。 我以浙江水村为研究案例 , 虽然浙江水村正在经历征用拆迁 , 但是它还是相对完整的社区 。 这种小范围的社区 , 本地人与本地人的结合变得很重要 。 两边的经济实力又相当 , 两边都有传宗接代的需求 , 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两头婚”这种婚姻形式 。
****:网上有一种说法是“两头婚”的家庭中大部分都是拆迁户 。
赵春兰:也不一定 , 这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 不是因为拆迁了就选择两头婚 。 以浙江水村为例 , 是因为他们在城郊接合部 , 所以就有拆迁这种现象发生 。 “两头婚”的家庭是不是有很多套房?也有这样的情况 , 但房子只是他们财富其中的一个部分 。
“‘两头婚’要和谐 , 好好商量很重要”
****:你提到了“两头婚”需要通过协商来达到婚姻生活的平衡 。
赵春兰:对 , 我觉得协商是一个主要特点 , 另外这种平衡涉及到整个大家庭的相处能否和谐 , 很多时候这种平衡是依靠妥协来达成 。
- 生活随拍|34岁大龄女倾诉:我月薪7000,娶我就5个要求,为啥没人娶
- 僵尸|中国的僵尸为啥都穿清朝官服?学者:并非迷信,而是有一定道理的
- 爱情|60岁女人倾诉:我有车有房有钱,再婚就3个要求,为啥还这么难
-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冬天,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却为啥不怕冷?(看到最后真的暖暖的!)
- 西藏|来到西藏之后为啥夫妻要分开睡?年轻夫妻不信邪,次日进医院了!
- 年收入|日本“牛郎”大受欢迎,年收入过亿,为啥女性这么爱他们?
- 故宫|为啥故宫内一棵树都不栽?
- 白俄罗斯|貌美如花的白俄女性,为啥中国小伙不愿意娶,这点劝退太多人
- 为啥加油工工资2500,还很少人辞职?员工:谁走谁傻
- 为啥子女越“孝敬”老人却不待见?反而不在身边的子女却“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