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历史,我们经常困惑的地方在于语言方式,文言文与白话文,明明只是两个字的区别,但使用起来却天壤之别。因为白话文中特别大一件事,特别繁琐的一段话,若放在文言文中来表达,它可能只是简短到你不敢相信的三五个字。也正因如此,古言文有着不可细思的恐惧感,不信就一起来看看它的精深之处。
人相食
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三个字,但在众多的古文记载中出现过多次。比如“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所谓的人相食是什么意思?非常容易理解:人吃人。而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第一句“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它是《晋书》中记载的一段话。说的是冉魏被慕容氏围困在邺城一百多天,因为没有食物可吃,便被迫只能人吃人,季龙时宫人几乎被吃光了。
那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宫中会有多少人,打开历史资料可以看到“大发百姓女二十以下十三以上三万余人,为三等之第以分配之。郡县要媚其旨,务于美淑,夺人妇者九千余人。百姓妻有美色,豪势因而胁之,率多自杀,石宣及诸公又私令采发者,亦垂一万。”
如此一计算,怎么也得五万人。而根据资料显示,在苻洪劝谏时这样说:“夺人妻女,十万盈宫”。哪怕这是夸张,但也远超五万人了吧?而几被吃尽也就意味着五万人都被吃掉了。古人何其无辜,只是简单的一句:人相食。
《汉书》中“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也是如此,当时汉朝初立,随之灾荒开始,一石米要五千钱,买不起米的人只好相互残杀、啃食。如此一国之人死去一半,如此惨状,如何只是一句“人相食”所以形容的呢?简单的三个字,却只是一细品,就足以让人毛骨悚然了。
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
这又是一个细思极恐的事情,何为“京观”?恐怕你想不出来,用尸体堆积于路侧,然后用土将其夯实,造成如同金字塔一样的巨型土堆,用来炫耀杀敌之多。以人骨筑台,这就是京观,听上去诗意,思想一下感觉如何?
当年汉末时期的大将皇甫嵩在下曲阳与黄巾军交战,从而俘敌十多万人。然后,这些人的尸体便被筑成了京观,摆在那里向世人炫耀军功。这比起白起坑兵四十万一点也不逊色吧?最主要是人家白起做了这样的事,是小心隐瞒,而皇甫嵩呢?大肆炫耀。这是什么性质?对于生命的尊重还体现在哪里?
而这却不是唯一的事件,事实上,在很多朝代,都曾出现过京观之说。隋朝时期,与高句丽交战三次,两军相对,高句丽为振奋军心,将隋军尸体便筑成了京观。一直到唐朝时期,唐太宗才将汉人尸骨垒成的京观付之一炬。
古时候的人都知道,家里人一旦走上战场,要么是“一将功成”,要么就是“万骨枯”。这种牺牲说起来是为国不假,但有多少国家真的将战士之尸骨视为国家之根本来对待呢?诗人对于此事最为感慨,所以也才有了“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佳句。这感叹,至少比起云淡风轻的“京观”一词要体贴多了吧?
族灭、灭三族、灭九族
这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听到最多的,最霸气的,也是最无情的语句,历朝历代几乎都可见这一句的记载。可是,谁敢真正想过,“族灭”意味着什么?就是死了这么简单吗?那是成千上万人的鲜血,那是有罪无罪者共同的结局。
举个最熟悉的例子,明成祖朱棣当政之时,是一心想要收降方孝孺为自己的英名盖棺定论的。可是,方孝孺虽为文人,却有着铮铮铁骨,哪怕是撕了嘴,滚了油也不肯就范。结果,朱棣恼羞成怒,直接下令:灭十族!就是三个字,可方家上下无一人幸存。
我们很多人不能理解,何为一族人?它绝对不是指单纯的一家,也不只是一个姓氏,比如说方孝儒全族,那绝对不是只有姓方的同姓之人,它所涉及的非常多。实际上,十族人包括了自己一族、姑家一族、姐妹一族、女儿一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家一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门生之族。
- 品味书香 静享阅读
- 秦始皇陵铜车马惊艳世人,看似遮风挡雨的大伞,才是真正的黑科技
- 水浒中谁是真正的“伪君子”?并非宋江,此人看似忠义实则真小人
- 书法字画|书法中的“横短撇长”和“横长撇短”如何区分?看似简单却有深意
- 秦朝|嬴政书同文车同轨,看似功盖千秋万代,实则他用心阴险至极
- 翡翠吊坠不仅增添亮点,更能突出您的品味
- 梁山的覆灭,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原因就在宋江身上
- 他是宋江的心腹,也是水浒中最伪善的人,看似憨厚实则阴暗
- 强推百万字以上的4本良品小说,量大管饱不失精彩,值得细细品味
- 三国两晋南北朝|蜀国五虎看似勇猛无匹,但大将军却只有一个,还有一个是凑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