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平外患定内乱,一代名将转瞬置帝国于危亡,入叛臣传,惜哉

公元887年 , 随着部将毕师铎等人的叛乱 , 那个曾经辉煌半生 , 对大唐有定鼎之功 , 后半生却因为面对黄巢草军而龟缩不出 , 让其从容渡江 , 导致洛阳、长安两京失守 , 且之后更是对朝廷之命阳奉阴违 , 有割据东南之重大嫌疑的一代名将黯然收场 , 一切随着其逝去 , 却并没有完结 , 唐朝的国运开始进入了倒计时 , 而这个自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将终究是有愧于爷爷高崇文的 , 高氏几代忠良 , 可是到了高骈这一代却写入了后世《新唐书》中的叛臣传 , 当真是令人惋惜!
隋唐|平外患定内乱,一代名将转瞬置帝国于危亡,入叛臣传,惜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早在面对王仙芝和黄巢之时 , 宋威身为剿匪总司令 , 可谓是自私自利 , 弃忠义和社稷于不顾;而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凭借其军事成功阻挡且大败黄巢 , 却为了前途而养寇自重 , 放任黄巢安然离去 , 正是这些怀揣着异样心思的将帅们 , 这才有了黄巢起义军一天天的壮大 , 到黄巢面对镇守扬州的名将高骈时 , 却因为诈降而让得高骈为了贪图功劳 , 主动解散了诸道联军 , 给了黄巢喘息之机 , 不仅赢得了时间 , 空间 , 而且在接下来的一场大战中 , 使得高骈的悍将张璘战死 , 从而令得高骈为之胆寒 , 这就好比当年龙且在潍水被韩信所斩杀从而楚项羽大惧一般 。
隋唐|平外患定内乱,一代名将转瞬置帝国于危亡,入叛臣传,惜哉】一直以来我们都认同一句话“能力越大 , 责任越大” , 而身为唐末时期的名将 , 高骈一次次的杰出表现 , 无疑让朝廷认同了这将门虎子 , 且委以重任 , 他身为淮南节度使 , 坐镇扬州 , 很显然与长江、淮河组成了一道人为的天然屏障 , 这也是黄巢北上所不得不面对的关隘 , 纵然朝廷防御黄巢北还的第一道防线— —李系五万大军崩溃;纵使南方一时间被搅得天翻地覆;纵使此刻河东道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叛乱 , 京畿防御被抽调一空;纵使渡过长江、越过淮水后 , 北方一马平川 , 除了潼关将无险可守;可是朝廷在紧绷的神经外还是抱着很大希望的 , 一切都是因为高骈的战绩 , 有他在 , 就是定海神针 , 一切无虞 。
事实证明 , 高骈的确不愧为名将 , 可是却因为骄傲自大 , 中了黄巢的诈降计 , 导致自解诸道联军 , 从而有了大将身死 , 高骈龟缩扬州的狼狈 。
隋唐|平外患定内乱,一代名将转瞬置帝国于危亡,入叛臣传,惜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骈欲专己功 , 这是高骈失败的源头 , 一切都是因为贪婪 。而因为被骗 , 恼羞成怒 , 才有了大战而输 。
自此一战下来 , 高骈元气大伤 , 直接收紧兵力 , 转攻为守 , 龟缩于扬州 , 而朝廷以淮南为核心的军事防线算是崩溃 , 自此门户洞开 , 黄巢顺势而渡过长江 , 中原 , 阔别多日 , 黄巢终究是回来了 。
作为朝廷所倚重的东南门户 , 作为唐末的名将 , 唐廷不仅任命为十几万兵力的诸道行营兵马都统 , 以此作为军事屏障 , 还给了盐铁转运使的经济大权 , 可以说是要兵有兵 , 要钱有钱 , 如此的大手笔 , 足可说明朝廷将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高骈身上 。
可是此役下来 , 高骈辜负了朝廷的重托 。面对着黄巢军 , 高骈虽然损失不小 , 可仍旧手握强兵 , 绝对是黄巢北上的心腹之患 , 为此淮南军体系有过一场重大的争论会议 , 到底是打还是放?
隋唐|平外患定内乱,一代名将转瞬置帝国于危亡,入叛臣传,惜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是基于公义、忠心的一番言论 , 虽然毕师铎的身份是由黄巢军所投降的 , 此话出于他口 , 未必就见得多么的公正和忠君 , 可表意还是中正值得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