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敏:父母自杀后初恋提分手,因父兄包袱屡遭排斥,两次自杀未遂( 二 )


1958年4月 , 傅敏刚刚进入外交学院的第二年 , 傅雷就被错划为右派 , 八个月后 , 傅聪从波兰出走英国 , 从著名的钢琴家一下子变成了“逃叛” 。
那阵子 , 由于家庭原因 , 在学校读书的傅敏一下子成了重点批判对象 。1959年的秋天 , 外交学院没有做任何解释 , 就把傅敏作为“代培生” , 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 。傅敏的外交家之梦 , 从此也破灭了 。
傅敏:父母自杀后初恋提分手,因父兄包袱屡遭排斥,两次自杀未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 | 傅敏在外交学院上学
傅敏难过无助 , 但他知道父亲和哥哥此时在忍受着更大的痛苦 , 自己再抱怨只能徒增忧虑 , 只好强忍着内心隐痛 , 在1962年毕业以后等待着国家的统一分配 。
“有了工作就好过些了 , 也能帮家里分担一些负担 。”傅敏心里想着 , 又开始盼望着新的生活了 。可是他左等右等 , 等的心焦 , 同班同学一个个拿到了分配通知书 , 只有他还是杳无音信 。
许多年后他才知道 , 自己作为一个有着“可怕的”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 , 竟然没有一个单位敢要他!
好在这个时候 , 北京中学界“四大校长”之一的杨滨 , 也是北京第一女中的老校长 , 不顾时局接纳了他——“这么个高材生 , 你们不要 , 我要!”
杨滨是个有胆有识的共产党人 , 她明知傅敏有那样的家庭情况 , 却二话不说把他要了过来 , 并且还叮嘱党支部成员 , 谁都不许把傅敏的家庭情况往外说 。
于是在过了许多天后 , 傅敏的信箱里终于出现了北京第一女中的分配通知书 。
傅敏:父母自杀后初恋提分手,因父兄包袱屡遭排斥,两次自杀未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 | 傅敏与母亲朱梅馥

在傅敏小小的心底世界里 , 出现过小提琴家 , 出现过翻译家 , 出现过外交家 , 出现过大学教授......可惜这些都是浮光掠影 , 太美好太轻盈 , 轻盈到每次都被不合时宜的风带走 。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 , 自己要当一个中学教员 。十年前父亲在和他争吵后说了句“你是块教书的料” ,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 , 竟然一语中的!
傅敏前脚出了大学的门 , 后脚就踏入了中学的门 。杨滨校长热情友好地接待了他 , 他不知道是这个好心的校长大费周折才把他要过来的 , 此时他的心里只有颓败——梦想的田野再一次枯萎 , 目之所及全是荒芜 。
当晚他就住在了学校宿舍里 , 那时的校舍是民房 , 条件简陋 , 而且屋少人多 , 三四个人住一间 , 晚上他趴在床上给傅雷写信 , 想到这一天看到的种种就是他以后的人生 , 泪水夺眶而出 。
好在傅雷在回信中常常给他打气 , 杨校长在工作中也很看重他 , 还有学生们——那群天真活泼 , 单纯可爱的学生们啊!他们的笑脸把傅敏心中的坚冰一点点融化了 , 他爱这些孩子 , 对待工作也勤勤恳恳 , 毫不马虎 。再加上童年时父亲也常常润物细无声地启发他解决问题 , 他把这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用在学生身上 , 旁敲侧击 , 让他们独立思考 , 效果出奇的好 。
傅敏的教学工作做得出色 , 杨滨校长让他开实验班 , 上观摩课 , 把他评为教学骨干 。许多外校的老师也来听课 , 他们纷纷称赞这个上海小伙子有两下子 。由于杨校长的保护 , 别人都以为这位年轻的老师只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高材生 , 从不知道他竟然是傅雷的儿子 。
1963年暑假傅敏回上海探亲 , 彼时的他 , 已经不是那个哭着给父亲写信的青年了 , 他开始热爱教学这项工作 , 心平气和地对待它 , 并且很有兴趣 。傅雷对儿子的改变也很是满意 , 校长重视他 , 学生喜欢他 , 虽然辛苦些 , 但踏踏实实为人民做点功课 , 总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