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长平之战到邯郸之战,秦赵国战,从优到劣,秦战略调整

纵观春秋战国 , 几百年的纷乱历史 , 战国末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都算得上是最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 大争之势至此已经算是明朗 , 秦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以来 , 耕战体系的确定和军功爵制度的实行下 , 秦脱颖而出 , 历经三代到秦昭襄王时期国力蒸蒸日上 , 大有东出而气吞天下之势 , 所以才有了长平之战以及邯郸之战序幕的拉开 。
先秦时代|长平之战到邯郸之战,秦赵国战,从优到劣,秦战略调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长平之战的确是影响深远的 , 完全奠定了秦一家独大的争霸格局 , 自此之后 , 秦国东出的障碍赵国不再为其心腹之患 , 所以每每谈及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功绩之时 , 长平之战都是不可绕过的话题 。
秦昭襄王、武安君白起、赵孝成王、廉颇以及赵括都成为了探讨战国末期局势不得不提的人物 , 赵国的惨败 , 历史将其归咎于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而临阵换将 , 赵括的纸上谈兵成为了千古笑谈 , 武安君白起一战而围歼赵国精锐45万 , 更是坑杀40万降卒更是震惊了惶惶华夏 。
至今要说清秦赵长平之战的末枝细节的确过于强人所难了 , 不过有种种言论指明秦国一方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秦名将白起而赵国一方不过是初出茅庐未经战阵的赵括 , 而赵括虽然全军覆没 , 可是其宁死不降马革裹尸的精神还是得到不少人的同情和佩服 , 虽然赵国精锐尽丧 , 可是秦军也死亡30万 , 如此一对比之下 , 不少人不免觉得赵括还是值得肯定的 , 能与威震天下的白起掰手腕 , 还斩杀如此之众 , 可见其也并非庸人之辈 。
先秦时代|长平之战到邯郸之战,秦赵国战,从优到劣,秦战略调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赵括到底应该如何评价 , 相信大家都自有看法 , 我们求同存异即可 , 而笔者更关心的并不是死伤多少 , 而是自此局势的发展 。军事即是政治的延续 , 长平一战秦国虽然也是元气大伤 , 可是从其长远来看 , 毕其功于一役打残了东出的障碍 , 这已经是战略上的极大优势了 。
长平之战历时三年 , 由主守的廉颇换成了主攻的赵括 , 自此有了赵国之殇 , 当然战争局势复杂 , 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 , 更是后勤粮草国力的比拼 , 要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赵括未必就没有甩锅的嫌疑 。
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之后 , 又放回了年纪尚小的240名赵军 , 接着白起更是下起了一盘更大的棋 , 平定上党之后 , 秦军一部由王龁率领进攻皮劳 , 另外一部由司马梗攻占太原 , 而白起兵峰直指赵国都城邯郸 , 他欲打铁趁热 , 乘胜追击 , 灭亡赵国 。
先秦时代|长平之战到邯郸之战,秦赵国战,从优到劣,秦战略调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于武安君白起的继续作战 , 虽然历史上因为韩赵重金贿赂秦丞相范睢 , 而范睢也因嫉妒白起功高而以军士疲敝 , 需要修整来劝谏秦昭襄王 , 所以白起意欲发动的邯郸之战并没有爆发 。不过这并不妨碍历史迷们对此做出分析 , 所以对此次作战可行性的结论倒是的确不少 。
笔者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 先声明只不过是一家之言 , 大家求同存异即可 。赵国虽然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 , 军力大盛 , 但这主要还是来自于军事方面的改革 , 并没有将其提升到政治层面 , 比起秦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和耕战体系 , 对个人甚至国家层面的积极性的刺激的确有所欠缺 。人口和土地从来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基础 , 关中土地肥沃 , 人口众多 , 体量庞大 , 战争机器的全力运转之下 , 上党之地的对峙 , 长平之战的赵国改防守为攻击就可以看出 , 赵国后勤难以支撑如此庞大基数的战争 , 终究国力不如秦 , 因此想要速战速决 。赵国精锐被坑杀之后 , 赵国境内几乎家家有丧事 , 到处都是“父哭子 , 子哭父 , 母哭夫 , 兄哭弟”的悲恸画面 , “哀兵必胜”此话有理 , 可是有着时间的一个契机在 , 白起放走的240名年纪尚小的士卒 , 他们所带回来的消息无疑给了赵国上下震撼加恐慌 , 从统治集团到贫民百姓都沉浸在了一种不知所措的恐怖氛围之中 , 此时出兵未必就不能令得邯郸上下因害怕而投降 。赵国的底气被打没了 , 秦虽也损失惨重 , 可是携大胜之势 , 在邯郸还没有反应过来 , 没有足够时间应对之时就以迅雷之势直扑邯郸城下 , 如此直观的心理上的打击 , 赵在内少兵士 , 外无援军 , 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重压之下 , 即使有众志成城之心 , 那也难挽大厦将倾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