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青铜时代的王者,怎样从荣耀走向衰落( 二 )


而宗法秩序森严的周朝则截然不同,与周天子血缘越亲近的人,地位越高贵;与周天子血缘越疏远,等级就越低贱,而且卿大夫的职位是可以世袭的。所以在周族人看来,不重用王族亲戚为官,是很严重的罪过。
另外,如果把《尚书》中所有提到的纣王罪状综合来看,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酗酒。可是酗酒也并非纣王一人的过错,而是当时的风气。商朝青铜器中的尊、壶、罍、彝、卣、爵、觚、觥、盉、觯、角、斝……等等,都是用来盛酒、喝酒的器皿。所以周公姬旦作《酒诰》,要用死刑来限制人们饮酒,因为饮酒已经是普遍性、深入骨髓的癖好。
或许是后人读到这些罪状,觉得不过瘾,似乎觉得武王伐纣的理由不那么充分,既然周武王是仁君的楷模,商纣王也必须树立成暴君的典型,于是纣王的形象被后人越描越黑,久而久之就成了《封神演义》中大众所熟知的那个坏得直淌水的大反派。
顾颉刚先生写过一篇《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他发现史书上纣王的所有罪状,有70多项是周朝以后逐渐添加的,其中战国时期增加了20项、西汉增加21项、东晋增加13项,一些剧情也越写越夸张,比如汉朝人说鹿台高一千尺,晋朝人便加到一千丈。想象一下,纣王为了聚敛财宝、酗酒宣淫,竟然还要爬到一座几千米高的台子上去,显然不合情理。顾颉刚还认为,比干很可能不是被纣王剖心而死的,而是去调停商周战争,调停失败后,双方开战,比干死在了乱军之中。
既然不是帝辛的罪恶导致了商朝的灭亡,那么商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军事方面的原因。商朝对东夷的战争,消耗了国力,还导致商朝都城兵力空虚,被周族趁虚而入。《史记》记载,牧野之战两年前,周武王有过一次试探性的军事行动,周军到达河洛地区后,其他部族不期而至者,有八百多个,但是武王认为时机尚未成熟,班师西去。因为商朝的武力依旧强大,如果与商朝常备军硬碰硬,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后来商朝之所以倾巢远征东夷,而没有对周族加以提防,是因为文王姬昌之前的示弱策略,成功骗取了帝辛的信任。
其次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商朝自祖甲之后,昏君辈出,统治集团日益腐化,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奴隶、平民怠工、逃亡以及武装暴动不断发生,统治危机直到帝辛继位后也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这就直接导致了牧野之战的倒戈。另外,帝辛大规模起用地位低贱的人做官,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分裂。虽然帝辛之前的先王也起用地位很低的人,但可能做得没有帝辛这么过分,把王族亲贵完全晾在一边。统治集团成员的出逃,一方面削弱了商朝的实力,另一方面可能为敌国带去了商朝内部最核心的机密,所以周武王才能准确把握伐商时机。
所以,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非帝辛个人的失德,而在于商朝末期的几位君主在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失策。周族伐商的原因并非帝辛残暴不仁,亟需解民倒悬,而是为了替先王复仇,顺便夺取盟主宝座。
另外,气候变化也可能是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气候最温暖的时期,中原地区热量充足,雨水丰沛,植被茂盛常绿,一年四季动植物资源都十分丰富。因此商朝人虽然主要靠种植业获得食物,但只要春天播下种子,就不用太担心收获,况且狩猎、采集也能糊口。
正因为商朝人民用不着花费大量时间和力气去耕种,所以女性在体力上的劣势不是很明显,社会地位与男性相比并不悬殊;所以商朝能经常发动对外战争,不必顾及耽误农耕;商朝人可以在青铜器、玉器工艺上精益求精,不必忧虑饿肚子;可以陶醉在酒香中,不必担心酿酒浪费粮食。
商朝青铜时代的王者,怎样从荣耀走向衰落】而黄土高原上的周族人,生存环境要恶劣得多。所以周族以农耕为立国之本,正如《豳风·七月》中描述的那样,人们要一年到头忙于稼穑,才能吃饱饭。可是随着气候逐渐变冷,狩猎、采集和原始种植业收成越来越少,周族人精耕细作的生存方式就体现出了优势。而在农事上不甚用心的商朝人,经济状况大不如前,统治者却继续穷兵黩武,必然会导致国势衰弱。所以周族克商,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