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来借珍贵古籍,季羡林让一周后来取,看见书,学生感动又意外( 二 )


季羡林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国驻外大使。
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
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
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谁都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
三、一生渴望亲情,却求而不得
季羡林曾在《清华园日记》里提到:“家庭,理论上应该是很甜蜜的,然而我的家庭,不甜蜜也罢,却只是我的负担。物质上,当然了,灵魂上的负担却受不了。”
贫困的家境,使季羡林不得不在年仅6岁时,离开双亲去过寄人篱下的日子。
在季羡林的记忆里,十一二岁时父亲就已离世。
他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日子很少,却始终心怀依恋之情:“我一生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这样一位母亲,似乎是乏善可陈的,但在季羡林的心底,母亲却永远是温暖的。
季羡林6岁进城,此后余生,再无父母踪影。他21岁那年,正在清华大学读二年级,母亲意外去世,期间,他没有机会去看望母亲,更谈不上孝敬。
后来回家奔丧,为母亲送终,他竟回忆不起母亲的面容。
学生来借珍贵古籍,季羡林让一周后来取,看见书,学生感动又意外
文章插图
对此,季羡林终生悔恨,一生都无法释怀。
可他一生,也在渴望亲情的温暖,却求之不得。
他在在德国求学十年,独留妻子在家养育孩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季羡林仿佛如陌生人一般,因而与儿子的关系很疏远。
或许,童年时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的头上。
学生来借珍贵古籍,季羡林让一周后来取,看见书,学生感动又意外
文章插图
学生来借珍贵古籍,季羡林让一周后来取,看见书,学生感动又意外】好在,父子两在季羡林90多岁的时候,和解了。他的晚年,儿子季承一直守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