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指出:“用笔之法,书画同源。言其简要,盖有五焉。笔法之要:一,曰平;二,曰留;三,曰圆;四,曰重;五,曰变。”这就是黄宾虹提出的“五笔法”。“五笔”不单指五种用笔,也指五种笔性。一曰平。所谓“平”,指拿笔时要悬腕,手指与腕平行,腕与肘平行,肘与手臂平行,把全身之力运用到手臂上,再由手臂到手指,需均匀用力。用笔如锥画沙,需要逆锋向上,然后再转笔向下行走,线的长度可以时,再回锋向上。
文章插图
用笔之时起笔与收笔,笔笔分明,笔笔都送到,无一处是柔弱无力的。二曰圆。所谓“圆”,指用笔勾勒之时,如同字的横与直。从左向右,一笔为勒;从右向左,一笔为勾。起笔时用中锋,收笔时要回锋。以篆法起笔收笔,前后互映,以隶体变,草书右转。笔力之圆从篆书隶书处体现。三曰留。所谓“留”,指笔姿留。中国书法中的屋漏痕如同数学中的积点成线,皆由多个连续的点构成的,即书法中的篆书隶书。行笔之时,不能太快,线条要拙,笔力遒劲。四曰重。所谓“重”,指笔势要重,米友仁笔力宏大,曾被形容笔下表现出的力量能举起千斤之鼎;王原祁笔下如同金刚杵。画中的点如同高山坠下的石块,射箭之时用万钧之力去拉弓。金子很重,我们取其柔处;铁也很重,我们取其秀处。举起很沉重的东西却像是摆弄很轻的东西,虽然很小却也很重,之后我们才能变化无穷。五曰变。所谓“变”,指笔趣要变。用笔要变就要不拘于法,用笔不变画面就会了无生气。
文章插图
黄宾虹在《画谈》中这样阐述“留”:“用笔如‘屋漏痕’者,‘留’是也。”对“屋漏痕”的明确记载最早出现在陆羽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一文中:“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怀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可知,怀素在与颜真卿交流过程中悟得“屋漏痕”之意。从表层意义上看,“屋漏痕”是雨水从墙面流下时所得痕迹。古时房屋多为土制,下雨天雨迹顺着土墙流下,在墙壁上会形成一条条雨痕。因土墙凹凸不平,加之土质阻力较大,故雨水从土墙往下流时与墙面发生摩擦,使雨痕变的凝重。笔姿要留,有二层意思。一是要积点成线。中国绘画严格说来应是起于“一点”,西方数学中明确指出:随意一条线,皆由多个连续的点构成,黄宾虹受此启发,联系到书画中的“屋漏痕”,即一个水滴事实上就是一个点,从屋顶到墙壁,而在墙壁上所做的的运动就是点的运动,其实就是“积点成线”。因而,黄宾虹把书法和绘画中的最小单位由线变为点,同时也为他的笔法论找到了科学的依据。二是下笔不能太快。在黄宾虹的用笔之“留”意在用笔之时好比“屋漏痕”,在画面中的所留下的白。
文章插图
黄宾虹的积墨山水画虽然黑厚但却空灵而晶莹剔透,这与他的“用光”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画面中所出现光斑或光块使得画中大面积的浓重墨色灵动起来。对画面进行细细品味,所存在的光感对画面所形成的重大影响,这与黄宾虹的深厚的笔墨功力不相上下。在黄宾虹的积墨山水的画面中,通过对留白的技法的巧妙运用淋漓尽致的将光感表现出来。在黄宾虹研习北宋山水时,就常感北宋人所画的夜山图是用阴面山的画法,画面虽然深厚却不灵透。黄宾虹则在画面中的山顶留出些许空白,能够发现所留下的空白只有些许,却是星星松松,北宋阴面山的沉闷窒塞,一下子就醒豁过来了。黄宾虹引入外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采取西方绘画的光色效果。他似乎是需要借助这光和色,来推进水和墨的深入。
- 黄宾虹的画为什么难以被人认同
- 「昔文在线」书法大家周慧珺--谈谈行书的用笔
- 学习行书有诀窍,用笔特点要记牢!
- 古人谈书法用笔的经典比喻
- 书法字画|赵孟頫说书法用笔为上,启功说书法结字更重要,道理何在?
- 书法字画|黄庭坚将书法之“意”发挥到极致,其“长枪大戟”用笔就是如此
-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睡前陪孩子听首诗| 黄宾虹画竹,笔情墨趣任天真\",\"i11\":\"名作
- ?曾风靡全国的五笔,为啥败给了拼音输入法?它为何被人们抛弃?
- 王羲之《远宦帖》,用笔简略,笔断意连!
- 一封信引出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一人用笔如用剑,结局却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