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话说济水” 征文


 济水|“话说济水” 征文
文章插图
在济源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有这么一条大河,她穿越时空,跨过千年,虽经岁月流转,沧海变迁,踪迹难寻,但她永远都流淌在济源人民的心田,她就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济水。
济水,又称济河,古代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她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是一条流经河南、山东两省最后独自入渤海的大河。
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
沧海桑田,岁月转换,济水现在早已难寻踪迹。感受济水,触摸济水,亲近济水,只能从古诗词中寻觅。
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认识了气势磅礴的长江;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我认识了波澜壮阔的黄河;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让我认识了烟雨朦胧的淮河。那我的济水呢?济水流域物华天宝,地杰人灵,贤相名将,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如司马懿、李商隐、韩愈、白居易都曾游观济水。“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濮泉数眼佛,平地轻流通。”这是唐代诗人李欣于月夜泛舟济水时所发出的歌吟。“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金秋入我手。”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济水的感叹。置身济水之上,望着济水那川流不息,奔腾向前的涛涛清流,他悟到人生对理想追求也应该像济水一样,不到大海永不停留,“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济水的厚重文化,由此可见一斑。
有人曾拿“四渎”来作比,说长江是生命河,黄河是母亲河,淮河是风水河,济水是思源河,这思源两字有饮水思源的意思吧!我想肯定有。济水,她碧水清波,独流入海,曾孕育了众多城镇,哺育了万千中华儿女,济源、济南、济阳、济宁、济阴、济州……都因她的灌溉流域而得名,也都因她的清泉滋养而生息繁衍。别看这小小的带“济”的两个字,却凝聚着济水的历史沧桑,是济水的活化石,是对济水最好的纪念。我们现在已看不到她那川流不息的碧水清波的倩影了,济水哪里去了?原来她被凌傲不驯的黄河鹊巢鸠占,无情地淹没了。现只能在河南济源尚可看到她的源头踪迹,当今山东境内的黄河基本上就是济水的故道。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几尽消失的济水,已渐渐落入历史的尘埃,但是,往昔济水河畔的城市依旧深情怀念着这条消失的河流。君不见济渎庙里熙熙攘攘流连忘返寻根问祖的烧香人;君不见王屋山太乙池旁驻足谛听源头清韵的远游人;君不见济水文化研讨会上步履蹒跚满头银发操着各种方言的追梦人。隐忍不屈的济水,依然用她那宽厚博大的胸襟恩泽庇护着后人,依然把她那温馨的祝福和亲切的问候送给济水河畔的千家万户。
济源,济水之源,这些年,更是秉承济水源头的果敢精神,拼搏进取,敢为人先,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华丽转身,从小县城到省直管,从省直管到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日新月异的嬗变,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城市更是连续三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突飞猛进,是河南省最宜居城市之一。
济源,济水之源,城市崛起的快速发展,更是对销声匿迹的济水最好的扬名,没有什么能比这两个字更能诠释济水的精神内涵了。济源是济水的根,济水又是济源的魂。历史上的济水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曾经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济水,却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济水精神,这就是:“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初心不改,造福人民。”这些难能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前进的不懈动力和源泉。
济水,闻名遐迩,贯穿古今的济水啊,您永远是流淌在我心灵深处最美最壮观的一条大河。您的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精神;您的波澜不惊,不事张扬的品质;您的至清远浊,润泽万物的气节;您的不畏艰难,顽强不屈的秉性,永远值得我学习终身,受用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