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 二 )


明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另一方面 , 崇祯要为魏忠贤“收葬骸首” , 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
《明史》中 , 关于魏忠贤的最终结局有着这样的记载:
“十一月 , 遂安置忠贤于凤阳 , 寻命逮治 。忠贤行至阜城 , 闻之 , 与李朝钦偕缢死 。诏磔其尸 , 悬首河间 。”
所以 , 这个时候的魏忠贤除了高悬于阜城城门之上已经十七年之久的头颅 , 尸身早已不知所踪 , 根本不可能“收葬骸首” 。
况且 , 崇祯皇帝继承皇位的整个过程可谓是极其凶险 , 最终是在皇嫂张皇后以及英国公张维贤的帮助下才得以成功登基 , 以至于张皇后在其登基之后还不忘嘱托“勿食宫中之食” , 可见魏忠贤有多么的丧心病狂 , 而这也让崇祯皇帝对于魏忠贤是愈发的痛恨 , 所以哪怕是后来对待魏忠贤的尸首 , 也会是如此的决绝 。
那么既然是如此 , 按照崇祯皇帝的性格 , 也更加不会对于处置魏忠贤有所愧疚与后悔 , 更加不会、也不可能为其“收葬骸首” 。
明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其实 , 诸如冯梦龙在《燕都日记》中对于魏忠贤的“洗白”论断 , 在当时并不少见 , 归根结底在于这一时期的南明弘光政权 , 是以马世英、阮大铖为首的“阉党”成员把持朝政 , 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势和地位 , 极力为魏忠贤“平反” , 大肆对魏忠贤进行歌功颂德 , 同时也借此极力打击朝堂上的东林党人 。
对此 , 崇祯年间的翰林院检讨而在清朝入关后却又果断投降杨士聪对此给出了一条非常精辟的解释:
“而迎合时局 , 谬为夸诩 。”
由此可见 , 所谓的“忠贤若在 , 时事必不至此” , 只是一句或是为了“迎合时局”、或是畏惧于阉党威严而进行的随声附和 , 其本来的真实性就很值得商榷 , 如果还要将其作为为魏忠贤进行“平反”的依据 , 则是更加难以成立 。
明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所谓魏忠贤的“功绩” , 并不是为了国家 , 而是为了党争 。
明朝之所以灭亡 , 原因有很多 , 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无法回避 , 那便是“党争” 。
从万历朝时期的“国本之争”开始 , 明朝的党争便愈演愈烈 , 除了个别正直的官员外 , 绝大多数的朝臣已经放弃了最为基本的是非曲直的判断 , 眼中只有党派的利益与党派之间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
《雍正王朝》中 , 雍正的一段关于党争的评价 , 我觉得是非常贴切和到位的 。
“是其党者 , 不管贤与不贤就百般庇护;不是一党 , 不管好与不好就百般攻击 。视朋党荣枯为性命 , 置事实大局于不顾 。”
明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真的为杀魏忠贤而后悔了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人说魏忠贤废黜农业税、加征矿业税和商业税 , 是利国利民之举 , 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同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这一点没有错 , 魏忠贤等阉党成员的主张的这一举措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 , 但这并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
要知道 , 此时东林党人的主张 , 实际上代表着的是矿业、手工业、工商业等阶层的利益 , 魏忠贤对其进行打压和剥削 , 实际上就是在动摇东林党的根基所在 , 为的还是党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