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灶」村民遭封灶,半月谈:基层治理要摆脱“人治”惯性( 二 )

“煤改气”在农村基层的推行 , 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程 , 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 但是大事、好事也得讲究程序正当 , 否则很容易节外生枝 , 把好事办成坏事 。 基层社会治理之策 , 讲究的是先“立”后“破” 。 人人都渴望蓝天 ,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 但是 , 如果以环保为目标的环境公共治理涉及到民众切身利益 , 那么在执行推进中就应把工作做细 , 对北方地区冬季确实用不起气、供不起暖的家庭 , 提前作出预判 , 予以必要的政策安排 , 而不是用一刀切、运动式地封灶 , 用简单粗暴的治理行为伤害民众感情 。

在基层治理体系运行中 , 任何执政为民的初心 , 都不应被四舍五入简单化为运动式治理、暴力行政的理由 。 长期以来 , 基层治理存在“效力困境”:人治比法治看起来更有效率 。 反思封灶事件 , 一点共识应继续强化:基层治理要摆脱“人治”惯性 , 扩展民主参与的途径 , 让群众拥有利益表达的渠道和机制 , 尽量走协商化、法治化轨道 。 当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上级任务 , 采取类似封灶的举措 , 对一个个家庭“破门而入” , 短期内看起来完成了任务 , 推进了工作 , 长期来看 , 伤害的不仅是当事百姓的权利 , 也是基层政府的法治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