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正觉寺“老师公”——43年徒手建庙宇,一件僧衣穿到80多岁

男绣工赵亦军的“手上芭蕾”:17年绣一幅画,一根线分成64股原创 · 09/23 20:01 锵锵文史局
 老师|正觉寺“老师公”——43年徒手建庙宇,一件僧衣穿到80多岁
文章插图
说起刺绣,我们脑海里马上浮起的应该就是宫廷剧中的绣娘了吧。经常会有电视剧中出现满屋绣娘围着一个大绣架忙忙碌碌的场景,皇上若是赏赐某个妃子一件珍贵的衣服,总要介绍一下这是几个绣娘花了多长时间绣出来的。番邦进攻的珍宝中也一定会有几件刺绣的礼品,可见刺绣在古时皇宫中的地位。
可实际上,刺绣的工艺并不只是由女子来传承。在南宋时期,杭绣成为了皇宫的御用产品,而其刺绣工艺传男不传女,也就是说女子根本就没有机会掌握这门手艺。也正因如此,杭绣也被称作“男工绣”,至今也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换,各种新兴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钻研刺绣这门手艺,加之现代社会对于刺绣的误解,误认为刺绣只是女性的娱乐消遣,以至于至今男工绣仅剩一名传人,他就是赵亦军。

 老师|正觉寺“老师公”——43年徒手建庙宇,一件僧衣穿到80多岁
文章插图
选择男工绣
刺绣是一项十分修身养性的活动,他要求人们静心、专注、有耐心,并且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和绘画功底。而杭绣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工艺也是更为复杂。赵亦军从小就对艺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十分喜欢美术。
14岁的时候成功被杭州的工艺美术学校录取,学习雕刻。正赶上当时杭州政府十分注重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学校便开设了刺绣专业。恰好赵亦军对古法刺绣也十分感兴趣,于是他同时选修了雕刻和刺绣专业,开始了系统的学习。
教他们刺绣的老先生是刺绣大师张金发。老师穷其一生来研究刺绣,并且始终对刺绣保持着热爱。赵亦军被这种热爱所触动,加上本身兴趣就十分浓厚,所以学得很努力。老师也是将毕生学说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老师|正觉寺“老师公”——43年徒手建庙宇,一件僧衣穿到80多岁
文章插图
可是由于杭绣十分考验耐心和技法,需要学生们花费大量的心力体力才能完成,所以班里的学生都渐渐的坚持不住,转向学习其他领域的事物了。最后全班30个人中,只有赵亦军自己坚持了下来,成为男工绣的唯一传人。
毕业以后,他仍然每天都要坚持训练八个小时以上。受到老师严谨的性格影响,赵亦军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杭绣需要画稿、配线、描稿、盘金、盘银等数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极强的功力才能完成。赵亦军在创作的时候一定会严格把控每个环节若是哪个环节出现了一点差池,整个作品就要毁掉重来。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人们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老师|正觉寺“老师公”——43年徒手建庙宇,一件僧衣穿到80多岁
文章插图
精益求精,十余年创作一幅作品
老师|正觉寺“老师公”——43年徒手建庙宇,一件僧衣穿到80多岁】由于杭绣的复杂程度,每一幅杭绣作品都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赵亦军的创造主要随着自己的心境走,做他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他不断精进自己的刺绣技术,甚至能将一根线劈成64股来刺绣,只为了要求图案的精度。
他花了足足17年完成了一幅《观经图》,高1.84米,宽1.67米,正面是532尊佛教任务,背面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共计7221个字。一针一线都是赵亦军的心血。70岁的赵亦军端坐在绣架前,手握一根小小的绣花针,穿针引线,像极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艺术表演。每一针缝补的都是他的人生,每一线里蕴含的都是他对刺绣最崇高的敬意和一生的爱。
 老师|正觉寺“老师公”——43年徒手建庙宇,一件僧衣穿到80多岁
文章插图
男工绣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