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者|真隐士被问及姓名,随口说出四句诗,就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


 隐者|真隐士被问及姓名,随口说出四句诗,就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盛产隐士,这大概与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消极避世,儒家讲究“退则独善其身”,再加上数之不尽的名山大川,客观上提供了隐士们的乐土。然而,真隐士还是假隐士,其实很难辨别。比如贾岛在《寻隐者不遇》中提到的隐士,既和红尘中人联系往来,还有童子服侍,不过是远离喧闹,换个地方享受人生而已。很多隐士,躲进山林,要么为了避祸,要么沽名钓誉,要么待价而沽。难怪东方朔就曾感慨“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陶渊明也在《饮酒》诗中表达了“心远地自偏”的人生感悟。
 隐者|真隐士被问及姓名,随口说出四句诗,就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
文章插图
其实,山野之中当然有大隐士、真隐士,比如唐朝时就有一个叫做“太上隐者”的人,躲进林中,不食人间烟火。有人曾经遇到过他,还追问他的姓名,他却摆了摆手,留下了这首《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却又像是隐者的自画像。它描述了隐者的一个生活片段:来到松树底下,高枕石头入眠。山中没有纪年,即便是度过了寒来暑往,他也不知道到底过了多少年。这才是一种真正的隐,而不是在苦巴巴地等待时局改变,风云交替。外界忘记了他,他同样抛弃了外界,最简单而质朴的生活,就是人生的全部。
 隐者|真隐士被问及姓名,随口说出四句诗,就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
文章插图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却又像是脱口而出的人生志趣。隐者避而不答自己的姓名,就是为了忘却尘世的一切,也不希望自己被尘世再次了解。对于他而言,深山老林就是全部的归宿,循环往复的生活就是向往,不被打搅的宁静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更是蕴含玄机的谶语。松树高直,代表了隐士的坚贞高洁,不愿意与社会丑恶现象同流合污。高枕于石,不但表现出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心理状态,更是隐士豁达胸怀。山中没有纪年,那是因为隐士在此处自成一国。经历了寒暑,哪里可能不知道时间的流逝,只不过隐士洒脱,不愿意将这些俗事放在心头。知道时间又如何,不知道时间又如何,反正此生终老山泉,不涉足外界。
 隐者|真隐士被问及姓名,随口说出四句诗,就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
文章插图
当然,在主流社会中,对于这些隐士的看法历来就是褒贬不一的。大多数的封建王朝,从本质上是憎恶这些隐士的,因为他们不接受王道,逃避各项责任。只不过为了表面功夫,或者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还得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隐与不隐,只在于人生的态度和选择。隐士甚至比出家人更超脱,更纯粹,他们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选择了对封建统治者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我们可以不接受他们的道路,但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隐者|真隐士被问及姓名,随口说出四句诗,就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
文章插图
这首诗歌,也许就是遇见太上隐者的路人,恍然开悟,将其记录下来。也许隐者是脱口而出,未必还能记起。但这个路人却将其记载下来,幸运地流传了千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唐诗之一。诗中虽有消极思想的影子,更多却流露出云淡风轻的雅韵和无欲而求的情怀。它也因此轻松入选了清朝人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