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将星殒落,英雄老去,戚家军最后的荣光消失于浑河,精神永远不死(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戚继光共有五子 , 前面说了 , 长子戚祚国袭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 后升济南府掌印都司 。
次子戚安国 , 荫“锦衣卫指挥” , 早夭 。
三子戚昌国 , 于乙未年中武举 , 荫“锦衣卫指挥、都督府都督同知 , 赠骠骑将军 , 赠蟒玉佩绣春刀 。
四子戚报国 , 廪生 , 荫“锦衣卫百户” , 赠骠骑将军 。
五子戚兴国 , 荫锦衣卫指挥佥事 , 赠昭勇将军 。
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 , 也是一代名将 , 担任过都督、骠骑将军等职 。其于万历间由狼山总兵升贵州总兵 , 遂移居贵州 , 后官至云贵总兵 。
特别补充一下 , 所谓“戚家军” , 是后人因为爱戴戚继光而对他训练出来的军队的敬称 , 意欲与流芳百世的“岳家军”相对应 。
而史书对戚家军的称谓一般只称“浙兵” 。
戚继光虽逝 , 但他留下的阵法、战法、兵器的配置、练兵之法尚在 , 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浙兵仍是作为一支神一般的队伍而存在 , 纪律严明、打击有力 。
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战争中 , 浙兵在朝鲜战场上大放光芒 , 倭寇闻之色变 。
可惜的是 , 好兵尚须良将带 。
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 , 公元1619年) , 在那场决定明清双方走向的萨尔浒大战中 , 担任明军统帅的是刚愎无能的文人杨镐 , 此人一顿操作猛如虎 , 却是胡搞一气 。
他把十二万大军分成四路 , 合攻后金老巢赫图阿拉 。
浙兵和朝鲜兵被安排在辽阳总兵刘綎率领的右翼南路军中 。
时值三月初 , 大雪初霁 , 天气奇寒 , 三千手执狼筅、身披藤甲 , 装备极其简陋的浙兵 , 在阿布达里冈(今辽宁省新宾县榆树乡嘎巴赛村南十里 , 与桓仁县交界处)遭到了努尔哈赤亲率的后金兵伏击 , 一则是猝不及防 , 二则是狭窄的地形 , 来不及结成鸳鸯阵 , 惨遭后金铁骑蹂躏 , 尸骨破碎 , 肝脑涂地 , 鲜血洒遍白雪皑皑的辽东山野!
戚继光的族子戚金所部浙兵主力来迟一步 , 等他们赶到萨尔浒时 , 大战已经结束 。
因此 , 他的部队被作为机动部队驻扎在辽阳城外 。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初 , 努尔哈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取沈阳 。
驻扎在辽阳城外的浙兵即与川兵中最强悍的石柱白杆兵驰援沈阳 。
不得不说 , 后军骑兵的战斗力实在太强盛了 , 川浙军团赶到离沈阳城不远的浑河边时 , 沈阳城已经失陷 。
后金取攻了沈阳 , 又复谋取辽阳 。
川浙军团即与后金骑兵在浑河边展开了一场天昏地暗的血战 。
此战异常惨烈 , 战到最后 , 仅存几十名浙兵在戚金的带领下 , 鸳鸯阵式依然不乱 。
后金骑兵举步维艰 , 心生惧意 , 没有了与明军继续肉搏的勇气 , 撤出了战阵 , 四面环集 , 采取了最无耻的方式来结束战斗——万箭齐发 。
戚家军|将星殒落,英雄老去,戚家军最后的荣光消失于浑河,精神永远不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人魏源在《圣武记》惊呼:“是役 , 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 , 虽力屈而覆 , 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
近于万人的川浙军团全军覆没 , 八旗兵折损人数也同样过万 。
《明熹宗实录》沉痛无限地记载:“自奴酋发难 , 我兵率望风先逃 , 未闻有婴其锋者 。独此战 , 以万余人当虏数万 , 杀数千人 , 虽力屈而死 , 至今凛凛有生气 。”
戚家军最后的荣光消失在浑河南岸 , 但抗击外侮的精神却永远不死 。
(以上为覃仕勇著作《大明战神戚继光》之二十一)
之一大明战神戚继光的名字寓意深远 , 您未必了解 , 来看他的出生与成长
之二战神戚继光自小流露出名将气质 , 父亲为育其成才 , 处处从严要求
之三战神戚继光的成长 , 得益于他有一位严父之外 , 另外还有一位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