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生春|四时华章·二十四节气丨阳生春又来,金城迎“冬至”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
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庆
也称冬节
亚岁
“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
自此真正的数九寒天便开始了
 阳生春|四时华章·二十四节气丨阳生春又来,金城迎“冬至”
文章插图
近日,本报专程采访了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兰州史志专家邓明,分享了“冬至”乃至二十四节气背后丰富、精彩的人文故事。
冬至大如年,兰州人曾有冬至拜小岁习俗
冬至曾是古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清嘉录》中记载“冬至大如年”,足见其重要性。对老百姓而言,这天是个吉祥的日子,代表着旧去新来。在古代,冬至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祭祖。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曾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人们在这天要向父母尊长拜节,彼此“贺冬”,漂泊在外的人也要回家过冬节,祭祀祖先,传承孝道。
邓明告诉采访人员:“冬至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逐渐变长。冬至在农历11月,即大雪后15日,按我国传统阴阳观念,则认为阴极而阳至,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
“至迟在明清时期,兰州人就有冬至拜小岁的习俗。”他说:“所谓小岁,即汉晋时为腊月的第二天,要‘敬酒尊长,修刺贺君师’。至明代以冬至夜为小岁。冬至这天,兰州人要请私塾先生吃饭饮酒,弘扬尊师重教之道。还有绅民从黄河沿搬来冰块,用绸子包住,放在辕门督署南面大照壁下,或其他官衙的照壁下,给官府献冰。”
1943年,家住兰州的诗人张质生曾赋诗吟此习俗,题为《冰柱》:献冰官府一条斜,照壁惊看插象牙。钟乳倒垂绵岁月,生绡硬裹护英华。配成颜色孤山鹤,合署头衔处士家。独抱冬心撑玉骨,阳春一曲和谁夸。
百年前喝“头肴” 今日里吃饺子
“那时的兰州百姓一大早要吃‘头肴’泡馍。”交谈中,邓明说起了老兰州人过“冬至”的风俗习惯:“所谓‘头肴’,就是用肉臊子、豆腐丁、胡萝卜丁、金针、木耳、粉条子,加粉芡熬制的稠汤。滴水成冰的寒冬,喝一碗泡着馍馍的‘头肴’,真是热到心里、暖到身上,期盼一冬天都不要冻着。”
“何以在冬至要吃稠糊糊的‘头肴’呢?”邓明笑着说:“因为按干支计算,农历十一月属子,子为混沌初分,混沌就是天地未开辟以前糊里糊涂的状况。或许,兰州人冬至吃‘头肴’就是以应开天辟地的日子呢。不过近年来,随着各地移民的增多,兰州人已经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据说,吃了饺子不怕冻耳朵,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兰州的冬天耳朵也不冻了。”
的确,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测出来冬至这个特殊的日子,并把它作为24节气最早被制定的一个。曾经,人们对冬至的重视程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过年。早在中国的殷周时期,把冬至前一天作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而周代,则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武帝时期,才把岁末改定在12月,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用的历法。但直到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可见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过后“数九歌”
“从冬至开始,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生发,逐渐增长。”邓明告诉采访人员:“这意味着,在看似万物萧索的寒冷中,自然界的生机开始酝酿和萌动,这种萌动充满着春意和希望。因此也可以说,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不过虽然冬至日后阳气逐渐回升,但因为积蓄的寒气仍在释放,所以冬至后气温还是逐渐下降。”
“从冬至到春风,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也是从寒冷变暖和的转折时期,这段时期总共9个9天共81天。”他说:“因为大致9天之内,物候具有相似性,而每个9天之间物候有明显变化。因此,从南北朝起,民间就有吟诵数九歌的风俗,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