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闲话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闲话
文章插图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闲话】冬至,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古时候,先人们视冬至为“冬节”,很是看重,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个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年终有所归宿”。既然是过“节”,免不了林林总总食元素的登台亮相。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闲话
文章插图
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有几千年的美食文化传统,每逢节至必说吃,且每吃必能追根溯源,引经据典,找出一大堆适合各个节气的美食美方美由头。
就说冬至吧,最初它的主打项目是祭天神,祭祖先。因为祭祀少不了要用美味佳肴做供,这样才能表达献供者的虔诚。
于是,我们的历代祖先,抓住这个机遇,边祭祀边研发美食。口口相传,世代弘扬,久之走出了一条神人共享的美食之路。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闲话
文章插图
我们的老祖宗很有智慧,也很有创意,善将节日和美食揉和融会。凡推出一个传统的品牌节日,都会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精心为这个节日打造一款多元化大众喜欢,又寓意颇深刻的美食。
在品牌栏目的长效性,和品牌产品的生命力上,费尽心机。使得二者有机合,一旦上市,无须推广,深入人心,子孙万代,依教奉行。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闲话
文章插图
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眼下冬至节的北方饺子,南方汤圆、米团等等。为了做到让这些美食与相应的节气万古长存,古人们对每个节气和特定的美食进行了文化包装,不惜笔墨推出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和凝重的故事。
让你吃在嘴里,乐在当下。记在心中,年年不忘。形成共识,代代相传。
像冬至这样的节气,同样是伴着美食而来,而美食的后面又少不了故事作调味。于是通过故事牵引,让美食文化在节日里从精神层面得到进一步升华,让人们从餐桌上,更多的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
老祖宗认为,冬至不单是祭天祭祖这一个保留节目。且“冬至一阳生”,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开始逐渐回升,更是调节人体机能进补的最佳时机。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闲话
文章插图
由于南北习俗有别,加上受食材局限,故而冬至进补南北不尽相同。北方的老祖宗在冬至推崇宰羊,吃饺子馄饨。南方的老祖宗彰显地方特色,研发推荐米团,汤圆,长线面为冬至保健美食。当然也不乏其他滋补食物摆上餐桌。千万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食物,其实它都很讲究,几乎每一道美味都有来头,都藏着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又饱含着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闲话
文章插图
比如北方人吃饺子的习俗,相传专利人是医圣张仲景。那年他告老还乡正处冬至之期,天寒地冻。踏足故土看到受冻饥饿的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于是这位中医老专家,慷慨解囊就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煮熟做馅,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形状,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乡亲们服食后,既饱了肚子,又治好了烂耳朵,一举二得。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仿效做这种“捏冻耳朵”吃,且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不断创新,演绎出多种馅料和口味。
说句题外话,饺子能延续至今,应该感恩张仲景这位古代的老专家,当年发明了“冻耳朵”,却没有申报专利,收取专利转让费。否则这道有药用功能的美食早就失传,何来光大发扬。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