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幻想和现实之间


在幻想和现实之间文章插图
童话只是写给孩子看的吗?我曾经深入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 其实成人也需要阅读童话 , 从平庸与烦琐的现实中抽离一会儿 。 当我阅读刘慧敏这样一本童话集时 , 起初就被一种幻想和现实之间来回穿梭的氛围紧紧地抓住 , 不由得沉溺进去了 。
在第一篇《红学校》中 , 5个儿时的小伙伴云朵、比格、安也、阿布、小盐巴 , 他们误打误撞地闯入了一个叫红学校的陌生之地 。 他们看见红学校的门楣上开满了鲜花 , 鲜花的花蕊上镶着星星 , 天边的月亮像白色的甜瓜牙淡淡地浮在空中 。
红学校招收学生有独特的标准 , 他们只招收有梦想 , 并且矢志不移的人 。 5个孩子在红学校里游历的过程中(当时是1999年) , 安也、小盐巴、比格坠入了弹珠屋 。 那是一间令人恐惧的屋子 , 你越是恐惧 , 就会被自己吐出的恐惧勒死 。 他们3个在这个屋子里茫然失措 , 毫无办法 , 关键时刻遇到了另外两个孩子弓乔和凯 , 这两个孩子是1909年来到红学校的 , 并且也掉入了弹子屋 。 5个孩子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慧 , 想尽办法逃离了弹子屋 。 他们一起走到最后 , 看到坐落在乌伦古湖边的教室 , 坐在教室里 , 能望见湖水拍打着堤岸 , 岸边漂浮着白色泡沫 , 浪花翻涌起波浪 , 都带着咸湿的味道 , 天边的云像羊肚子 。 他们穿过教室之间的走廊 , 还可以逐个走进不同风景的教室 。 而最后一间教室 , 在教室的中间 , 有一条河水缓缓流过 , 那是额尔齐斯河 。 4个小伙伴最后离开了红学校 , 忘记了在红学校经历的一切 。 比格最后留在了红学校 , 他想在那里学习一种有关丹顶鹤的语言 , 比格说他的妈妈死的时候 , 变成了一只丹顶鹤飞走了 , 他想学习这种语言 , 是为了有机会遇到逝去的妈妈 , 并且能读懂她的语言 。
刘慧敏在叙述这个童话故事时 , 在语言叙述和事件发生行进的过程中 , 她不断转换虚构和现实的空间 , 天马行空的虚构空间 , 最后总能落到现实空间里 。 故事的小主人公们从乐水村(实际)到红学校(虚构) , 从弹子屋(虚构)到额尔齐斯河边的教室(实际) , 从遗忘之门(虚构)到乐水村(实际) , 他们在虚实之间的空间里来回转换 , 让阅读者如临真实之境 。 而乐水村其实就是新疆北屯镇的一个真实的村落 。 额尔齐斯河、仁山、乌伦古湖也是新疆土地上真实存在的地名 。 刘慧敏说红学校的背景设置在新疆北屯 , 她有个计划想用这些童话故事 , 把新疆有特色的地理风貌、人文、风俗都贯穿起来 , 不辜负这片广袤的土地对她的滋养 。 《红学校》这篇童话的结尾埋下了很多伏笔 , 她有计划将此篇以后慢慢写成一部长篇童话 。
在《镶金边的女孩》这一篇童话里 , 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开篇 。 乌伦古湖边 , 茂盛的芦苇像竖琴在风中奏乐 , 黑颈鹤、野鸭在湖边悠闲散步 。 若熙是个很特别的女孩 , 在她出生前母亲用自己独特的嗓音换取女孩身上的金边 , 若熙一出生就是镶了金边的女孩 。 这种特别的光芒 , 却不是若熙想要的 。 某一天 , 若熙站在乌伦古湖边 , 像一粒闪光的微尘 , 面对浩瀚的宇宙 , 她更多的是茫然和无助 。 若熙的梦想 , 就是把自己身上的金边去掉 , 成为一个普通的女孩 。 后来 , 女孩若曦以聪明的办法 , 换回了母亲的美妙嗓音 , 并且去掉了自己身上的金边 , 她终于成为一个快乐而普通的女孩 。
童话总是假托一些幻想的事物或动物的行为 , 道出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 进行劝谕 。 在现实世界中发现非现实的元素 , 然后通过童话的隐喻将它还原到现实中 , 这需要生活的磨砺和思考而得出答案 , 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 。 一个童话作家更需要一颗天真而纯粹的心灵 。 在刘慧敏的童话创作过程中 , 写作是生命与文字的交换 , 她对生活点滴的思考 , 在虚幻和现实的童话故事里 , 用一些隐喻告诉我们现实世界里最质朴的生活真实 。 现实中有很多事物都有其遮蔽的部分 , 作者用她的耐心和思考发现了人们忽略或看不见的东西 , 并且用童话和诗意的文学语言呈现出来 , 这是属于她的独特的创作力 。 现实像一面多棱镜 , 有许多层面并不是天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 这就需要作者在思想和精神的空间穿透、游走 , 贯通、连缀 , 用一根思维的线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