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一个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却写出了大唐最辉煌的边塞诗作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到“香菱学诗”的情节,真叫人大开眼界,看似作者是信手写来,却不经意间借书中人物之口,道尽了名诗名句的妙处,让人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学识的丰富。 且看文中写道: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里说的,正是大诗人王维著名的边塞诗《使至塞上》中的千古名句。
 诗人|一个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却写出了大唐最辉煌的边塞诗作
文章插图
公元737年,大唐跟吐蕃之间的战争一直在持续。一天,朝廷得到谍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胜吐蕃军队。消息传来,龙颜大悦。这时,几个大臣趁机提议让监察御史王维代表朝廷去塞外劳军。当时王维在朝廷内正受到排挤,此举的意图非常明显。但皇上正在兴头上,不假思索就批准了建议,于是王维就有了一次出塞的经历。初到塞外,自然有一种去国离乡之感,但黄沙茫茫、广袤无垠的大漠,奇丽壮观的塞外风光,给予王维更多的是震撼。尤其当他看到这样一幅壮美的画面:在广袤的地平线上,一柱长烟在天际腾空而起,直直指向天空;远处依稀能看到一条大河正缓缓地流淌,夕阳西下,照得河面上一片金光。他再也抑制不住喷涌而出的激情,提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使至塞上》:
 诗人|一个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却写出了大唐最辉煌的边塞诗作
文章插图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首诗大意是: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王维是以写山水田园诗著称的诗人,边塞诗并不是它的长项,但他为数不多的边塞诗,却都是为人传颂的名篇。他的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如《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扬之作。而《使至塞上》这首诗,更是成为唐朝边塞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尽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千年后的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诗人|一个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却写出了大唐最辉煌的边塞诗作
文章插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次联包含多重意蕴。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指大雁北飞。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大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境况迥然不同。
 诗人|一个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却写出了大唐最辉煌的边塞诗作
文章插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边疆的沙漠,可谓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再恰当不过。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中黄沙漫漫,空旷无边,那横贯其间的黄河,除了一个“长”字,换了任何字也不足以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正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切的感受:诗人巧妙地把自己的孤寂情绪融进了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这一联被古人高度评价,徐增《而庵说唐诗》评此诗:“‘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 王国维《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最后一联写到达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斥候告诉他:首领正在燕然前线。写出了将领身先士卒,亲临一线,人人争先的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