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综合诊疗:提升疗效,给患者更多可能


多学科综合诊疗:提升疗效,给患者更多可能文章插图
只挂了一个号 , 却能让肿瘤内科、外科、放射科、影像科等学科的医学教授坐在一起 , “就为你而来” , 这是徐女士没想到的 。 对患乳腺癌十年的她而言 , “看病 , 最在意的就是获得一个明确的答案、一个治疗的方向” 。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 , 她要到了这个答案 。
癌症被称为“众病之王” , 每年全世界有超过700万人死于癌症 。 而在我国 ,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 , 平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 每年超200万人死于癌症 , 且癌症发病率还在呈上升趋势 。战癌 , 迫切需要新策 。 在上海浦东张江科学城 , 肿瘤医院浦东院区运行已一年有余 。 一句“不做量的叠加 , 要做质的提升” , 掀开肿瘤医院多院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 也给万千肿瘤患者一个新可能 。围绕患者 , 实体化多学科门诊渐次开出
一年前 , 肿瘤医院浦东院区开业 , 开启肿瘤医院横跨徐汇、浦东的多院区办医模式 。
“开启多院区办医 , 不只是简单地让医生‘两头跑跑’ , 而是要有新理念、新实践落地 , 尤其要把以前医院想做而没办法做的事做起来 。 ”肿瘤医院副院长虞先濬教授对采访人员说 。
到底什么是癌症诊治迫切需要的、患者迫切渴望的?早在一年前浦东院区运行之初 , 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就明确:浦东院区作为肿瘤医院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 不能走一味追求诊治数量的“老路” , 应着力深化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 , 以此引领临床研究 , 努力成为肿瘤诊治和临床研究“领跑者” 。
肿瘤诊疗新模式浮出水面 。 这一年里 , 邵志敏教授领衔的乳腺癌多学科门诊、虞先濬教授领衔的胰腺癌多学科门诊、叶定伟教授领衔的泌尿男生殖系统多学科门诊、蔡三军教授领衔的大肠癌多学科门诊、吴小华教授领衔的妇科肿瘤多学科门诊、徐近教授领衔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学科门诊 , 相继向门诊患者开放 。
“多学科诊治模式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国立癌症中心 , 肿瘤诊治尤其需要、适合多学科模式 。 ”虞先濬分析 , 该模式于2000年起在我国兴起 , 应用于不同学科 , 肿瘤医院2004年启动全国首个肿瘤多学科门诊 , 解决了部分患者的问题 , 但同时也意识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半天的多学科门诊 , 往往只讨论4-6个病例 。 相比于在展示与教学层面上的积极意义 , 诊疗效率相对有限 。
能否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 把优质的医疗资源释放给更多有需求的肿瘤患者?此后 , “升级版”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在全新开业的肿瘤医院浦东院区落地 , 一个个实体化的多学科门诊渐次开出 。 据统计 , 目前该院已累计接诊肿瘤患者超过1000人次 , 约60%的患者为疑难复杂病例 , 他们曾多次往返于多家医院但都难以拿到明确治疗方案 。
打破按科室设置病房的惯例 , 临床研究全覆盖
“如今 , 来一次医院 , 挂一个多学科专家门诊号 , 就能得到多位专家的集中讨论 。 对肿瘤患者而言 , 时间、经费乃至心理上解压 , 都是难以言喻的 。 ”虞先濬说 。
这一年来 , 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不仅在门诊扎根 , 在病房 , 多学科的紧密合作更得到空前体现:病房设置打破了以往按科室设置的管理 , 而是围绕乳腺、胰腺、大肠癌等单个肿瘤病种 , 综合外科、内科、放疗等多个学科建立“多学科综合治疗部” , 治疗方案打通多个学科 。
换言之 , 这里的诊疗是“患者不动医生动” , 为乳腺癌、胰腺癌、大肠癌等肿瘤病人一站式解决多个学科治疗问题 。 如此设计的好处 , 不仅是让患者体验更好 , 更重要的是 , 这确保了就医的连贯、规范 , 无需因接受不同的学科治疗而辗转多个不同的病房 。
与此同时 , 多个前瞻性、多中心参与的临床试验项目也在过去一年来相继在浦东院区开展 , 为先进诊疗方案向临床转化提供更多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