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而退|在那个草菅人命的年代,鲁迅为何敢痛骂民国,还能全身而退?( 二 )


作为一个中层领导,鲁迅参与筹建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 、国家博物馆,亦为北大设计了校徽、参与制定了注音字母方案,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出了不少力,并且也从国民政府领到了丰厚的薪水,维持了自己优渥的生活。
不过,从政八年后,政局动荡、教育工作停顿、升迁无望,甚至国民政府还经常欠薪,再加上与许广平的恋情,鲁迅才选择从教育部辞职,前往厦门大学任教。
权力松散的国民政府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当公务员就能骂政府还全身而退,当然是不可能的。
鲁迅能能全身而退的原因,是因为本身国民政府的势力就比较松散、尚未形成高度中央集权 ,甚至有很多时候可能都无暇顾及他,而是忙着自身内部的斗争。
民国政府——大家都可以想象——在成立之初还是比较注重言论自由等开明的政策的,到了后期民国政府虽然对于异见分子有暗杀的行为。
但当时政权动荡,民国政府要“对付”的人又有很多,像鲁迅这样非常注重斗争策略的人,并不在民国政府的“优先”暗杀名单上。
鲁迅的斗争策略,主要是在自己的文章中、包括自己的演讲中,虽然总是针砭时弊,或者模仿讽刺一些官员的行为,但从未直接批评或者宣扬推翻过民国政府或领袖,这一点就让他少了很多的危险。
因而,虽然民国政府会“敲打”他一番,但也确实没有做出过置他于死地的行动。
多方势力的保护
不过虽然民国政府的势力松散、又忙于内外战争,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民国政府本就是擅长于暗杀的,鲁迅能在乱局中全身而退,也少不了来自于各方势力的保护。
首先,便是来自于辛亥革命中坚力量的庇护。民国时期,革命党人和民国政府的核心力量几乎都是广东人和浙江人。
据查,光复会刚成立的时候,几乎都是浙皖两省人,而且大部分其实是浙江人、尤其是浙江绍兴人,比如当时著名的蔡元培、陶成章、徐锡麟、秋瑾、陈伯平等人,都是绍兴人,而鲁迅同样也是绍兴人,加上委员长上台后,江浙人几乎构建起了民国政府的最核心圈层。
同乡的情谊、加上他自己资深革命党人的人脉,鲁迅确实获得了“同乡”的庇护。
例如,委员长就曾经在鲁迅病重时,想办法拨出一笔经费,让鲁迅前往日本养病;在鲁迅病逝之后,委员长更是派人送去了10万元的丧葬费用,鲁迅在民国政府的人脉关系,可见一斑。
其次,鲁迅受到了租借视力的保护。众所周知,鲁迅是在日本留学过的,虽然他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但他在日本留学时同样积累了不少人脉。
在归国后,鲁迅住在上海日租界内,受到日本人内山完造的保护。大家都知道,当时民国政府对于租界内的事情几乎都是无法插手的,因而在租界内想要刺杀鲁迅,自然也是很难办到的。
最后,鲁迅深厚的背景和人脉,让他结识了不少所谓三教九流的人,他同样也受到了来自三教九流的保护,包括上海滩的“皇帝”——杜月笙都与他交好、曾经保护过他,他能全身而退,几乎是一种必然。
因而,其实李敖所说的话也不无道理,鲁迅在当时并不是孤军奋战,确实有许多人都在保护他。
极高的民众声望和社会地位
最后,当然同样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鲁迅在当时已经积累起了很高的声望和社会地位。
实际上,民国政府也干过通缉鲁迅的事情,但最终每次也没有真的把鲁迅怎么样。
这主要就是因为鲁迅在民间已经积累了非常高的声望,民国政府无法彻底掌控和压制舆论,一旦民国政府做出什么出格的行动,舆论反扑必定会令民国政府十分头疼。
从这个角度来看,“粉丝”多也的确是一种“护身符”。
鲁迅靠着自己犀利的批评和讽刺,在社会间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粉丝”,他的文章、他的观点、他的理论有着牢固的社会认同,因而如果民国政府真的对鲁迅动手,必定会遭受到百姓的排挤和各方势力的“报复”。
因而,对于民国政府来说,可能最好的方法就是对鲁迅的行为保持偶尔的“敲打”和长期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其实他们拿鲁迅没办法,这么做还能落下一个“开明”的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