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行走丨石拐赵北长城盛会( 二 )


【3】? ?
盛会|行走丨石拐赵北长城盛会】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改组的时期。几百个小国逐渐被七个大国兼并,然后,大国之间又发起爭夺战。为防御疆土抵抗外敌,楚、齐、燕、魏、秦、赵都先后修筑长城。
公元前334年,齐宣王与魏襄王在徐州盟会,互尊为王。赵国对魏、齐两国联合极为不满,派军队攻打魏国。为防齐、魏两国报复,赵肃候在南部边境修长城。史称“赵南长城”。
公元325年,赵武灵王即位时,国力已衰落。就连林胡楼烦中山那样的小国也会出兵侵犯赵国。同大国抗衡,赵屡屡战败,随时都有被别国兼并的危险。赵的北方也不断受到活跃在河套地区的匈奴进攻。但北部边境军力不足,只能以守自保。
赵武灵王是肃侯之子,是云中城的修筑者,赵武侯的侄玄孙。赵武灵王名雍 ,其祖上是大舜之臣伯益。《书经》上记载,“帝曰益,汝做朕虞”。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据《竹书经年》上说:“禹崩,以天下授益,益辟居箕山之阳。”如果记载不误,就可以说,大禹原非以家天下传于其子启,而是想禅让于伯益。而益不受。历史又演进了三千年,伯益子孙有叫“造父”的,在周穆王时以御八骏之功,被封于赵城,为赵姓之始(在今山西省)。
造父之后代传至肃候,肃候即赵武灵王之父。
赵肃侯是一位开拓之君,与魏、楚、秦、燕、齐连年征战,未败。赵发动合纵攻势,打击魏惠王,并向南征进,发展中原。
公元前326年(周灵王43年),肃候去世。年仅十五岁的武灵王即位。魏惠王乘机联合楚、秦、燕、齐以吊唁为名布精兵候机围赵。
【4】
武灵王对内重用“托孤”之臣,上下一心。对外联韩、宋诸侯。使赵、韩、宋三国疆界成“品”字形,使魏、楚、秦、燕、齐腹背受敌。又用重礼贿赂无疆,使之攻楚;再贿赂楼烦王(至今山西宁武,岢岚等地)击燕。在国葬短短几日之内,能迅速做出如上布置,而立见成效,显示了武灵王之天才。
吊唁的五国使者见赵国“重兵待客”,且边界戒备森严,赵、韩、宋军事联盟确立明显,吊唁后只好匆匆离去。赵避免了灭顶之灾。
武灵王三年(公元前323年),他下令向地处赵国心脏地位的隐患中山国进军(在今河北省津海道西,当时为“鲜虞”“白狄”部落)。以消除中间阻隔交通不便,又与燕接壤为盟牵制威胁之害。当年肃候就因为中山国作梗而受限制耽误大事业。
即位之初,面对内忧外患,年轻的赵武灵王深思苦想强国之计。一次巡视云中城(位于今包头东部),正逢赵军与林胡骑兵对战。他发现,七国通用的战车、兵器和阵法,无法与骑兵、弓箭、短刀为主要兵器的林胡骑兵抗衡。往往在边关将领带兵赶到时,老百姓早被洗劫一空。经过几次亲自带兵抗击娄烦林胡后,武灵王发现:将士都穿着祖传的宽大袍服,打仗时在厚厚的袍服外再套上甲胄,行动十分不便。乘坐战车,就失去了对付骑兵的灵活性。敌人骑兵穿着窄袖和裤长及膝的胡服,能在赵国战车中间灵活往来,给赵军以致命打击,伤亡很大。
 盛会|行走丨石拐赵北长城盛会
文章插图
【5】
武灵王从失败中找到了对付敌人的方法,改用以骑兵对骑兵,以弓箭和长刀对付胡人的弓箭和短刀。实质上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但这样做,遭到一些上层人事的反对。要想实施,就将先从民间穿胡服开始移风易俗。当时“胡服”被视为蛮夷标志,与中土各国各有区别。让朝野上下改俗换骑服,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天,赵武灵王在花园中散步,见几个穿短衣的小儿在那里游戏。他若有所悟,计上心来……几天后,他召集文武官员在苑囿狩猎,自己和亲兵首先换上备好的胡服,纵横驰骋,自由穿梭于林间草地,由于行动灵活轻巧,很快猎获满载而归。而大臣们扔穿着长衣宽带乘车骑马,行动笨重、累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收获甚少。又过几日,武灵王又命众文武大臣到演兵场观看阵法操练。先以秦魏阵法与本国阵法对抗,当激战正酣之时,武灵王将令旗一举,只见阵中杀出身着胡服,外披轻甲,手持长刀的骑兵。对面采用传统战法的赵军瞬间阵法大乱,落花流水。众大臣触目惊心,目瞪口呆。随后武灵王又命几名在边关统兵的大将与骑兵对抗,结果大败。此后,又经过几次演习,大臣们逐步认识到胡服的轻便实用。不到半年,在广泛的宣传推动下,赵国臣民开始脱去长袍宽服,穿上了窄衣短裤的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