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生观和外国人是不同的,在国外,很多人都将自己的人生看作是独立的,不跟别人有牵涉,哪怕是夫妻两个,出去吃饭也可能是AA制,自己的儿女,养到十八岁以后就不再担负赡养他们的义务了。在八九十年代,外国人的这种观点让很多中国人追捧,但是在盲目的学习中,却发现无论如何都会感觉到十分别扭,后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提升,文化自信也逐渐回来,便没有人再认为外国的那种生活方式是值得我们效仿的了,而是能够理智的看待问题。
文章插图
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因为背后根植的文化底蕴不同,中国人不是不独立,而是我们千百年来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家文化”已经深深的刻印在我们的骨血中,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外国人永远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工厂里辛劳打拼的工人,要扎堆在除夕这一天回到家中,如何错峰回家不是更好吗?不但不用忍受列车上的拥挤,而且还能够买到便宜的车票,这就是中外观念中,对于“家庭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对家的看重,是根植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运亨通,后世子孙可以享受富贵,在古代建功立业的人们,最大的成就就是能够福荫后世,那么一个人如何做才能够振兴自己的家运,能够让家庭走向富饶呢?有人可能说要多积累财富,财富固然重要,但是却不能够惠及家族和后世子孙,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并不是说富裕的人家三代后一定会落败,而是说只一心聚敛财富的人家一定不会兴旺三代,这两个含义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要想使家族长盛,就必须要保持这三个优秀的品德。
文章插图
第一:“勤能兴家”。勤劳是必备的家风品德,纵然是给后世子孙积累下了金山银山,倘若没有传承下去勤劳的品质,那也一样会是到“坐吃山空”的地步,反而只要能够保持勤劳的家风,就算是有山穷水尽的一天,依靠个人的奋斗,也不愁没有东山再起的一天。一个勤字,让古今多少的庸才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家至圣,这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并不是王羲之的天赋有多高,而是他能够将勤字发挥到极致,据说光是他用来洗毛笔的池子,都日久天长的被染成了墨色。一个家族想要看他的家运如何,只要看看家族中的人,是否勤劳,就能够有个大概的估算了,从来福气不找懒人,机会只会登临埋头苦干的人,而不会去招惹蒙头大睡的人,勤能补拙,勤也能招来好运。
文章插图
第二:“俭可避败”。一个兴旺富饶的家庭,如何能够快速的败落呢?答案就是奢靡浪费,不论是一个家族还是一个国家,由盛转衰的特点就是奢靡浪费,没有吃不空的山,没有散不尽的财。《红楼梦》中,贾家可谓是一等一的富饶,但是里面的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不是穿金戴银 ,吃喝用度从不节省,刘姥姥来一趟大观园,见识到了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就惊讶的不知道怎么好了。
如此的奢靡浪费,也让贾府很快的衰败了下去,以至于最后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就算是打下了富饶的家底,也要懂得培养“俭朴”的家风,毕竟“勤能致富,俭可持家”,勤俭两个字,向来都是缺一不可的。在现代社会,“金钱至上”的观点伴随着的就是“奢靡”之风,能够在这样的物欲横流中,保持俭朴的品德,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也是必要要学会的。
文章插图
【 老祖宗|老祖宗的经验:福报到家,通常有这三个“喜兆”】第三点:“和则家兴”,勤劳俭朴都是各人修为的品德,但是一个家族的兴旺并不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事情,至少需要亲人之间通力合作,不论是如何的走向兴旺之路,“和睦”是一个家族的根本,也是兴旺的核心,没有彼此算计的家族,能够长盛不衰的,也没有互相攻讦的家人,可以做到通力合作。“和”在中国文化中处于很重要的一个地位,被视为家国天下的福报根本,只有做到“和睦”的基础,才能够去追寻富贵的传承。
- 老祖宗“女人当家,房倒屋塌”,下半句更精华,可惜鲜有人知
- 俗语“人过六十,莫至二地”,究竟是哪2个地方?古人的经验之谈
- 佛教这三件事易损福报,最好别做!
- 福报从天降错,她是从人身上的三个地方来的
- 老祖宗决定人生“成就”的三大本领,都不是读书学来的,你有吗
- 佛教:一个家庭,出现这3个“吉兆”,说明福报要来了
- 俗语“四十莫管两事,五十莫管两人”,老祖宗的忠告,受用无穷
- 那个六千年前的虞朝,真的只是老祖宗们瞎编?
- 橙瓜码字100条网络小说写作经验,百万收入作家的真实经历技巧
- 老祖宗常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精华,教你为人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