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古装影视作品大热,剧中的生活古色古香,古人的衣着打扮、言行措辞都别有一番韵味,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
穿越回古代,体验一把古人生活,成了无数的古风爱好者的共同愿望。
先不论穿越一事尚有存疑。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对古代生活的刻画,大多是从达官贵人和名流权贵的角度出发,并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
那么,普通古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究竟怎样?从一些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生活水平其实相当落后。
衣
在制作精良的宫廷剧中,演员身着华丽奢靡的丝绸罗缎,走起路来翩翩生风,让人目不暇接。现实生活中,一些汉服爱好者甚至将汉唐宋明等制式汉服作为常服,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分量。
在物质和精神消费飞速增长的当下,出现这种情况不足为怪;但在古代,能穿得起这类衣服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
养蚕吐丝是一项流传已久的手艺活,但因为全程是人工操作,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所以绸缎丝绢只是上层人士的专有品,普通家庭是用不起这类贵重物件的。
考虑到棉花和麻布都是广泛种植的作物,成本较低,所以多数古代人的衣着通常讲究''冬穿棉,夏穿麻''。
然而,麻布的透气性很差,在炎热的三伏天穿着麻制的衣服,不一会儿就容易汗流浃背。男性还好一点,不受封建保守思想约束,可以选择打赤膊或者挽起衣服。
但对于女性而言,身体是不能随意裸露的,即使是在夏天还是要用长衣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就算是名门望族的夫人小姐,夏季穿纱也至少要穿3层以上,并搭配裹胸和内衣,否则很容易走光。
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历史已久,并领先世界养殖家禽家畜,给人印象就是非常会吃。
当然,这种精致的饮食方式也仅限于大户人家,一般家庭连温饱都是问题。
古代粮食稀缺,农作物产量本身就极其低下,加上年末要给政府上交赋税,被地主征收地租,农民一年到头能收获到手的粮食基本上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水灾旱灾战争,就更是所剩无几了。
即使是在盛唐,如贞观年间,百姓一日三餐也只能喝稀粥,就这还算是小康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提炼油脂技术落后,食用油相当稀缺,一般家庭烹饪是不放油的。况且古代粮食都是粗粮,没有精面精米,制成的食物相当粗糙甚至难以下咽,再搭配上无油的菜,恐怕没几个现代人能吃得下去。
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自己住宿环境的描写,也是当时多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比起现在无坚不摧的钢筋混凝土,古代居民使用的茅草黄土简直不堪一击。那些富丽堂皇的府邸豪宅,都是用木梁架起的结构,搭配上砖块,造价十分昂贵,并不是人人都能负担的起的。
平民的住所都是由茅草堆砌而成,能用黄土加固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茅草屋构造简单,抵抗性能低下,遇上大风天气容易坍塌,在雨天也会出现屋顶漏水等现象。
房屋内部条件也很简陋,没有功能特定的分区,没有舒适的家居电器,基本上吃喝拉撒都聚集在一起,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行
现在,无论是飞机还是高铁,''日行千里''基本不是梦想;但在以人和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出一趟远门是很折腾的一件事,''日行千里''简直是妄想。
作为一种以速度著称的动物,马早在几千年就被人类驯化,成为一种代步工具。在文学创作中,''千里马''一词也频频出现。
古代人在选取马匹时的标准极为苛刻,不但要求速度够快,还要求相貌美观,如汗血宝马、大万马等都是上乘马驹。
按照现在的单位计算,古代纯种好马的速度在40公里每小时左右,相当于汽车低速行驶的状态;加上马匹耐力有限,即使长途过程中不停换马,消耗的时间依然庞大。
然而,马在古代也是奢侈品,普通人出行只能靠步走。如果还有东西需要携带,无疑是给出行增加了负担。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三种吉祥鸟的画法分享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六大国家一级国宝文物,最后一件确实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铁证
- 六大国宝级文物中的国宝,最后一件绝对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
- 5本超经典的古代言情文少女眉若远山,琼鼻樱唇,桃腮雪肤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何没人造假?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不能!
- 古代科举经历1300多年,六首状元仅有两位,他们谁更厉害
- 古代名妓出场费有多高陈圆圆66万,此女让如今明星为之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