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明代风气很压抑吗?新闻倒是蛮自由,皇家秘闻、国家黑幕都能见报( 二 )


 机构|明代风气很压抑吗?新闻倒是蛮自由,皇家秘闻、国家黑幕都能见报
文章插图
明代高官
同时,因为奏章涉及天下各事,分属六部,所以根据皇帝对奏章的批示,六部都要派出属官会集一堂,将皇帝批示的奏章编辑抄录,形成邸报原本。《明会典》就说:“前陈奏毕,就于奏本后批写旨意,送该科给事中收,转令该衙门抄出施行。”我们可以认为,明代邸报的原始文本是六部合作撰写的,不存在某个部门独自包揽的情况。
当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见于邸报,适当的限制和审查也是必要的。比如明思宗时期,天下大乱,人心不安,如果再揭露自然灾害等,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了,所以明思宗就亲自拒绝了当年的天文消息,即“火星逆度两次……特谕,此发谕也,不发抄”,所谓火星逆度寓意的是天命已断,这么反动的消息,怎么能被大众所知。
 机构|明代风气很压抑吗?新闻倒是蛮自由,皇家秘闻、国家黑幕都能见报
文章插图
明思宗朱由检
三、明代邸报的发行
同今天的每日新闻一样,按道理来说,明代的邸报也是每天一期,让官员了解大事。但古代碍于通讯技术的影响,注定不能做到帝国全疆域接收消息的同时性。所以明代的邸报发行分京内和京外两大部分。
京内就不用说了,有地理优势,能做到每天收到一份邸报。六部合写好邸报定好版面后,马上让秀才抄写,对,你没看错,是人工抄写!
顾炎武就说,直到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开始将活字印刷术运用到邸报行业。所以在这之前,只能是人多力量大,多征集点在京秀才,然后抄写个千百份儿。这些邸报会在第一时间被送到在京各衙门。
 机构|明代风气很压抑吗?新闻倒是蛮自由,皇家秘闻、国家黑幕都能见报
文章插图
活字印刷术
京外嘛,因为和京师距离远近不同,所以得到的消息就有快有慢。能收到京城秀才抄写的第一版邸报的京外官员,只有地方的一级衙门,比如地方的巡抚、总兵。因为这些人在京师都有办事处和办事员——提塘官。第一版邸报就被交到提塘官手中,他们摘选和本省有关的信息进行二次编写,然后通过官方邮政发回本省。
官方邮政是免费的,但有快有慢,较慢的陕西巡抚,传递日期达86天。因此,外省官员想要每日一报是不可能的,只能挑选和自己辖区有关的内容,以扩大发送时间。
如果地方二级官员,比如知府、更低级的知县等人想看邸报,那就得有自己的门径,因为邸报发送的消息是公开的,不存在隐私性,所以只要这些人有钱,自己在北京也弄个办事处、办事员,中央也是同意的。但中央不会给他们的在京机构发邸报,所以说他们想看邸报还得自己想办法,抄录的内容也根据自己的要求随意抄录。但这特别费钱,抛开驻京办的花销不说,仅抄写和邮递二项,按照《保定府志》所说,保定驻京办发回保定的邸报竟需要白银72两!这个还不能凭发票报销,得知府自掏腰包。
 机构|明代风气很压抑吗?新闻倒是蛮自由,皇家秘闻、国家黑幕都能见报
文章插图
外省的在会馆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府、县级官员不去省里,看巡抚的邸报?别忘了,省级邸报只会摘录本省的内容,本来就是个二手报纸,不能满足私人的八卦需求,如果官员有钱,为了满足好奇心或为了真实性,选择设立私人驻京办,摘录一手邸报也是不错的选择。
文史君说
邸报在明代还是很受官员欢迎的,虽然碍于技术手段,不能广泛普及,但是明代官员甚至武官都养成了读报的习惯。比如辽东的李成梁,通过邸报了解了“仇人已去”的消息,得以安心驻守辽东;南明的史可法,也通过邸报得到了平定“川兵妄逞”的消息,才安然渡江。明代邸报的真实性有保障,如实摘录当前大事。比如《明史·何孟春传》中就有远在云南的巡抚何孟春,就是通过邸报了解的大礼议的详细过程。从这点来看,中国的报纸行业历史可谓悠久又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