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以前的罗马天主教会,认为耶稣基督在世创立了教会,首先由彼得(伯多禄)为教会元首,然后就一直以罗马城的主教为各教会主教之首席,成为教会圣统制的历史发展;在教义的了解上,人类的得救也是在教会内,透过教会而完成。“救恩在教会内”,或是“教会之外无救援”等口号因之形成。也就因为罗马天主教有这种理论性的看法,因而在实践的生活上,教会的各种礼仪,都在设法涵盖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除了非常密集的时空定点的星期制之外,就是每个人的出生后的洗礼,成年后的结婚,乃至于死亡前重病的传油,以及死后的埋葬,都由教会来主持。教会在这里,被称为“慈母圣教会”,也就是因为其照顾着信徒从生到死,一刻没有离开。宗教改革的方向第一个攻击的重点,也就是教会在阻碍着个人与上帝的直接交往,以其人的心灵与上帝交往的原理,说明教会在这方面有了越权的现象。在个人与教会的关系中,似乎过于强调了个人从属于教会的特性,而忽视了教会的媒介功能。宗教改革者认为:教会只是媒介,而不是目标,个人不是为教会而存在,但是,教会则是为人而存在。人的生命意义主要是敬拜上帝以及泛爱众人,而不是成为教会的一分子。这显然地膨胀了个人的存在意义,而消减了教会的社会功能。当然,新教把教会的领导权和治理权否定之后,并不是从此就没有权威,而是以《圣经》为权威,以为人的救援是有“文字”的记载,而《圣经》所记载的,又是上帝的语言;因而,每个人都必须念《圣经》,同时每个人在内心与上帝交往,亦同时注解《圣经》。至于教会和个人的从属关系,也就是要看上帝是否创立了教会,上帝的意旨是否要人透过教会去拯救人类。另一方面,则是要以“人”为中心,去探讨人的“独立性”和人的“群体性”;若强调了独立性,则把个人看成第一位的,而把教会看成是附属品;但是,若强调人的群体性,则教会似乎又是主导的地位了。当然,任何一种改革或革命,都不免走些极端,宗教改革在这方面亦不例外,而在个人的独立性上,强化了许多,而相对地减低了几许的群体性。这样,教会的存在,教会的权威,就被贬为次要的了。个人主义的思想因而不知不觉之中,逐渐走进了宗教的领域,形成了后来新教不断分裂,教派不断产生的情况;主要的理由就是因为太强调了《圣经》以及“信仰”,而且是个人的注解《圣经》,以及个人的信仰,而忽视了教会本身社会性的功能所致。#中芯国际CEO梁孟松提辞职#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 封神演义被度化到西方的孔宣在800年后到底为何要吞了如来佛祖
- 封神榜三位圣人的实力那个最强,为什么元始天尊成为最后的赢家?
- 电影《无依之地》完整版
- 俗语“人过六十,莫至二地”,究竟是哪2个地方?古人的经验之谈
- 车与古人的名字,仔细推敲,颇有趣味
- 王志文天道:真正聪明人的朋友圈,都在悄悄做减法
- 坚硬如木板,其貌不扬的鸭子,竟是遂川人的宝,遂川板鸭了解一下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全国Ⅰ卷作文题为何称鲍叔牙为鲍叔?先秦人的名字有点复杂
- 冬夜里最动人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读来让漂泊的人感受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