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曾经是“莫言”的忠实粉丝,当年为寻找莫言作品而四处搜罗( 三 )


文章插图
当时大概在上海的报纸上看了一则期刊广告,有一本《上海文论》杂志上刊发了一篇评述莫言风格的文章,立刻去信到编辑部,邮购这本刊物,等到这本刊物到手,再看看里面的评点莫言风格的评论,完全是空洞无物,毫无用处,根本不能揭开一丝一毫的莫言之谜。
 莫言小说|曾经是“莫言”的忠实粉丝,当年为寻找莫言作品而四处搜罗
文章插图
后来又看到报纸上的期刊广告,说《西北军事文学》里刊登有莫言的小说,立刻掏钱按地址寄款去邮购,很快收到了寄来的刊物,打开一看,仍是“莫言、王树增、李本深三人同题小说”,这三个人拉郎配在一起,实在很不般配,另外两个人根本不是与莫言有着同一样风格的人,把他们拼凑在一起,实在有一点哗众取宠的味道。
 莫言小说|曾经是“莫言”的忠实粉丝,当年为寻找莫言作品而四处搜罗
文章插图
不过莫言的这一篇小说明显可以看成是敷衍了事之作,它名叫《落日》,查了一下,这篇小说收在浙江文艺出版的莫言作品集的《爱情故事》一书里。
莫言的风格堵塞了白描占主导的写作之路,只有绕开莫言的胜场,才能不被莫言俘获。
莫言的语言立足于动作与外表的描摹,心理描写也是通过动作性的动词与感知性的意象来完成,所以,莫言的语言里少见抽象的词汇,而是原始思维作用下的形象化的意象掌控了他的语言构成。
而实际上,莫言还把从具象抽象出来的语词,返根问祖,回到本来的意思中来,从而给我们熟悉了的抽象的词语带来一种原生态的新鲜感。
 莫言小说|曾经是“莫言”的忠实粉丝,当年为寻找莫言作品而四处搜罗
文章插图
比如在《透明的红萝卜》中的第一句话:“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
注意一下“凝结”这个词,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已经习惯用抽象过的这个词的意义,比如“鲜血凝结的友谊”、“凝结了心血”,这里的“凝结”是使用了它们的抽象出来的意义,而莫言的高明之处,是让已经进入到抽象范畴里的“凝结”返朴归真,重归了它的“原始意义”。
再看看《红高粱》中的一个语例:“倒伏断裂的高粱又被带棱槽的碌碡和不带棱槽的石滚子反复镇压。”
 莫言小说|曾经是“莫言”的忠实粉丝,当年为寻找莫言作品而四处搜罗
文章插图
《红高粱》剧照
这里的“镇压”完全是这个词的先祖意义。莫言把今天作为抽象化的词汇重新打回原形,发挥“镇压”一词最早的意义作用。
为什么莫言会出现这样的对语词的打破常规的使用?为什么与我们习惯的使用方式不同?
这只能说与莫言没有经受过系统的学历教育有关。我们的教育,都是教给我们语词一种抽象过的意义,所以用词的习惯,在教育体系下是相通与共同的。
 莫言小说|曾经是“莫言”的忠实粉丝,当年为寻找莫言作品而四处搜罗
文章插图
而莫言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反而使他避开了这种同一化的抽象过的语词的干扰,保持了他的原始思维的具象思考方式。
这就是他的小说采用白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渗入感觉与动感的叙事手法而给人产生一种写作新鲜感的原因。
在无人可以向你揭开莫言之谜的情况下,笔者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刊发在《作家报》上。
 莫言小说|曾经是“莫言”的忠实粉丝,当年为寻找莫言作品而四处搜罗
文章插图
这个时期的莫言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也只是在圈子里如雷贯耳,社会上的反响与今天的炙手可热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研究莫言的各类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成为当代文学中车马喧嚣的显学。笔者只能说曾经是一名莫言的粉丝,而在莫言如日中天的情况下,自称莫言的粉丝也有着蹭热度之嫌。笔者宁愿回归冷静,把自己归类于一个曾经喜欢莫言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