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听书:《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二 )


再从哲学的特殊矛盾来看,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和其它意识形态之处,在于它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哲学史的各个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这是需要在哲学史研究中认真考察的。例如,哲学基本问题在先秦表现为“天人”之辩,“名实’之辩,在两汉表现为“或使”“莫为”之争和“形神”之辩,经过曲折的发展,到宋明又表现为“理气”之辩、“知行”之辩等。

 中国|听书:《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文章插图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客观上包括三项:即物质世界、主观精神和概念。这三项在中国哲学术语里则分别是“气”、“心”、“理”或“道”。上述的哲学基本问题表现于中国哲学各阶段的争论,归结起来,就是争论物、心、理三者的关系。因而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最后,就形成了三种形态:气一元论,主张物质第一性的唯物论;心一元论,主张主观精神第一性的主观唯心论;理一元论,主张概念第一性的客观唯心论。
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作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来看,其中包括感性与理性、绝对与相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这些认识过程的必要环节。这些环节也构成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成为哲学争论的重要问题。

 中国|听书:《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文章插图
同时,哲学家在进行哲学争论时,都把逻辑范畴作为工具,以一定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学说并驳斥别人。这样,围绕着逻辑方法和逻辑范畴又引起了新的争论。比如,先秦时期的“坚白”、“同异”之辩,以及贯彻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于“类”、“故”、“理”的逻辑范畴的探讨。这就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而且还和其它从属的问题相联系。
综上所述,哲学一方面具有同科学和其它意识形态共同的根据,即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还有其特殊的根据,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我们把上述两方面的考察结合起来,就能把握哲学的历史发展。
所以,哲学史的定义可以表述为,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

 中国|听书:《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文章插图
本文节选自《中国哲学通史简编》,作者冯契,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有着自己理论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是当代中国哲学不可多得的瑰宝。
本期推荐图书《中国哲学通史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图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编辑:王攀总编:昆石主播:罗洋
【来源:铜川图书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