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哲学家在讲到王阳明的时候,对他总体上的一个评价就是历史上唯一“真三不朽”的人物,所谓的“三不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在生活上的王阳明也是“三不问、四不争”,也因为这样,在他的人生中获得的越多。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心学之集大成者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幼年时的王阳明是一个很顽皮的人,对于读书并不是十分感兴趣。
在他十五岁的时候,他敢于一个人长途跋涉,去考察边关。和少数民族的青年一起骑马射箭。
在学习中的王阳明也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人。
文章插图
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他和他的老师发生了一场对话,这场对话也决定了他未来的全部思想和生活道路的发展方向。
王阳明问他的老师:“人为什么要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什么?”,他的老师回答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当然是为了做官 ”。王阳明反驳他老师说到:“这不是读书的头等大事,读书的头等大事是做圣人”。从这场简短但是彪悍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从小就立有大志。
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在他十二岁立志“做圣人”到二十八岁,者十六年中,王阳明一直朝着他心中所期望的样子走去。
在这十六年中,他学习骑马射箭、研究当时所有能找到的兵书。
细致的研究朱熹的著作。当时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就在朱熹的著作中,王阳明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发现朱熹著作中的一些观点可能存在问题。
文章插图
朱熹特别强调格物致知,朱熹说过:“一草一木皆有至理”。王阳明就对着花花草草感受“至理”,最终王阳明也没有悟出什么大道来。
他认识到朱夫子的理论没有问题,错就错在实践上。因此王阳明深入研究佛学、道学,并且达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加上官场的不幸和生活上的压迫。让他产生了空前绝后的思想——“阳明思想”
生活上的王阳明三不问
1、不问结果
佛法中讲究“有因有果”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深入研究过佛法的王阳明当然懂得这一思想。
因此,在他生活中他从来不去过问事情的结果,他相信只要努力,事情的结果好坏都是早已注定,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三不朽|“真三不朽”王阳明:生活中三不问和四不争,莫向外求!】
文章插图
这一观点在其思想中包括他的人生历程中都十分明显。
他的思想主张“致良知”,即一个人要去掉心中的“杂念”,方能完善自我,拯救社会。
王阳明在生活中不去过分追问事情的结果就是因为他在做事时心中没有杂念,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心干实事,所以他才能“百战百胜”。
在其成长的历程中,他也是不追求结果的好与坏。十二岁开始梦想成为“圣人”,二十八岁才考取进士;考中进士后被安排监造亲王陵墓,依旧无怨无悔的完成任务;江西平叛成功,但是在朝廷屡遭诋毁,后被贬往广西。
这一例例事件,若让普通人遇上,追梦的心早已死亡。但是王阳明都一直砥砺前行,一直抛去心中的“杂念”。
文章插图
2、不问人心
亚圣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却认为:“性本恶”。但是王阳明在生活中倡导“不问人性善恶”,他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都是旁人评价的,真正的人性是“吾性自足”的。
王阳明也曾经说过:“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他认为人心是复杂的,是不断变化着的,因此不能给一个人的人性评定出“善恶”之分。
- 光明日报国学版:“立言不朽”与“以文报德”
- 面对来者不善,不如学学圣人王阳明如何巧妙应对?
- 千古奇人王阳明,他有多牛不是你随便想像的
- 现代人能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到成功学的知识吗?答案让所有人失望
- 心学大师王阳明,如何运用上兵伐谋,让宁王朱宸濠一步步上套呢
- 王阳明审案从来不按套路出牌,手段略显奸诈,结果令人拍案叫绝
- 纳兰性德的一首凄美悼亡词,媲美苏轼《江城子》,堪为不朽经典!
- 王阳明人到中年要远离这三种人,否则会一事无成!
- 王阳明:本是人间逍遥客,奈何“我”是痴情人
- 王阳明:无事则安,有事则磨,每一天都不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