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延津一村一故事:班枣后段街的传说

班枣是延津县历史名村,南距延津县城33公里。班枣地处黄河故道,“班枣、王泗坡,一溜大沙窝。”这里到处散发着黄河文化的气息,流传着一个个与黄河有关的传说。班枣历史上,曾是宋元明时期古黄河的一个渡口,称为胙城县班枣渡。清朝雍正五年,班枣划归延津县。在班枣一带,至今还一直流传着一个后段街花门楼的传说。
班枣原名徐纪村,历史上属胙城县,位于古黄河南岸。建国后,班枣曾设立过人民公社、乡人民政府。现有张班枣、冯班枣、苏班枣、蒋班枣四个行政村,属马庄乡。相传,班枣村名的来历,与南宋开国皇帝赵构有关。宋金时期,宋金两军在黄河内外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正月,金军南下进犯中原,宋钦宗派弟弟康王赵构北上与金军谈判。赵构到达相州(今安阳)时,金军东路先锋部队已兵临汴梁(今开封)城下。形势危急。宋钦宗传蜡书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让赵构火速组织兵马,进京勤王,救援被困在开封的宋钦宗。赵构便命令宗泽领兵南下浚州和滑州,去解开封之围。
黄河|延津一村一故事:班枣后段街的传说】相州守将看大势已去,弃城逃跑,相州陷落,赵构只好换装南逃汤阴、淇县,金兵一路追杀。当跑到胙城县黄河岸边时,渡口空无一人,不见船只。赵构便骑马冲向河中,马驮着赵构漂向南岸,快要出水上岸之际,马陷泥潭。赵构从马上纵身一跃,手扳岸边枣枝,狼狈上岸,赵构大难不死。此时,汴梁已被攻破沦陷,金太宗废宋徽、钦宗二帝为庶人,北宋灭亡。赵构只好带领兵马逃到济州(今菏泽)避难。6月,岳飞护送康王赵构离开济州,前往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登基称帝,建立南宋。为了纪念“胙城县扳枣枝南渡黄河”这一重要事件,赵构下旨,把胙城县徐纪村改名为“班枣”。从此,班枣作为村名距今已近900年历史。
因“班枣”是皇帝赐名,相当有名气,许多人慕名来此落户。久而久之,班枣从南往北逐渐形成了前街(今张班枣)、寨里(今冯班枣)、小里街(今苏班枣)、蒋街(今蒋班枣)、后段街等自然村庄。关于后段街的传说,至今在班枣一带还广为传颂。
宋、元、明朝时期,黄河下游自新乡向东北方向,流经胙城、班枣后,在班枣折弯向正东方向,过滑县、濮阳北流入海。黄河主流在新乡至濮阳的河势大致是稳定的。班枣在黄河拐弯处南岸,是黄河一个重要渡口。下游二十里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滑县李固渡口。由于胙城至滑县黄河河段狭窄,河道行水日久,下游河床淤积严重,黄河多次这一带南决泛滥。
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十二月,卫州胙城县河水泛溢,民受其害。河患造成的灾害之重前所未有。来年春,朝廷组织四府、十六州、四十四县修筑河防事宜。由于延津境内及下游大修堤防,黄河决口便由延津及下游卫州、滑州等地改为上游阳武等地。战争等人为因素,也让黄河泛滥与决堤成为常态。南宋建炎二年,宋王朝为阻挡金兵南下,在滑县西南的李固渡,人为掘开堤坝,“以水为兵”,意图阻挡金军南下。这次人为掘堤,让黄河形成了随后七百多年的南流局面,任其自由泛滥。蒙古军于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在灭金以后,为了水淹宋军,又决黄河寸金之水,以灌南军,南军多溺死。黄河横冲直撞,南北滚动,淹没数十州县,为害惨重。
在与黄河的斗争中,质朴的中原儿女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饱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的摧残,“遇千灾而不徙,历万劫而不泯”,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勇敢的面对着各种灾害。相传,当时有几户段姓人家,紧邻黄河班枣渡口居住生活,从事黄河摆渡生意。由于摆渡的艄公姓段,而“段”、“渡”二字的发音相似,南来北往的客商路经此地时,人们就习惯地把“渡口”叫成了“段口”。后来,随着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小村庄,称为段口村。村民除了经营摆渡之外,兼以耕读传家。
段口村位于班枣西北,村里有一户段姓人家,日子过得比较殷实,人丁兴旺。家里一连新添了三个男丁,分别叫天河、云河、玉河。爷爷整天高兴地合不拢嘴,逢人便夸三个孙子聪慧过人。转眼到了读书识字的年龄,父亲不惜钱粮,倾力送三个孩子到邻村的私塾学习。但天河、云河对读书不上心,不愿意用功学习,经常逃学,挨先生的训诫。只有玉河尊师敬业,刻苦发奋,进步极快。教书先生夸奖:“孺子可教也,后必成大器。”果然,玉河不负众望,在十八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邻县一韩姓富商,看玉河仪表堂堂,博学多才,又考中了举人,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玉河,喜结连理。婚后,小俩口相敬如宾,夫妻恩爱。玉河一心想考取功名,更加勤奋读书。妻子韩氏也非常支持丈夫。她操持家务,妯娌和睦,孝敬长辈,夫唱妇随,使玉河能够精心读书。几年后,玉河果然一举成名考中进士,光宗耀祖,满门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