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试验”生长史
文丨陈芳洲
文章插图
张怡微,上海青年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复旦大学戏剧(创意写作MFA)专业硕士导师。出版有《细民盛宴》《家族试验》《樱桃青衣》等二十余部作品。
作家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类一出手便是仙人,梦游九州,所到之处留下传说般可望而不可及的灵光乍现;另一类则须克己苦修,于枯枝杂乱中选捡起能够架设云梯的那支,然后一步一阶地攀登圣山。
张怡微似乎属于后者,十余年里,她一直稳定保持着作品产出。出版《细民盛宴》《樱桃青衣》《家族试验》等10部小说集和《都是遗风在醉人》《云物如故乡》《新腔》《旧日的静定》等7部散文随笔集。她的写作历程,几乎可以看作学习的历程。2007年,以校园题材的青春小说为主;而后,有意识地“想要素描上海家庭的伦理生活、年轻人的婚姻处境”;硕士毕业进入复旦大学文学写作专业,“知道了要建立认知与故事之间的桥梁”;博士接触明清世情小说,更加追求“找到最适切的取景框,表现生活层面中的悲喜交织,而非纯粹的苦楚”。写作到达一定阶段后,再继续进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保持对创作的高度关切,直面自己的困难和混乱,提炼出一个高度理性的人格,去肯定或者否定自己。除此之外,最难的部分是作家在高浓度理性的同时,还必须保护自身高浓度的感性。张怡微显然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她在访谈《写作不是一件浪漫的事》里说:“写作本身能让你成长的东西是很难的。恰恰是你必须回过头面对那些事情,才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时候。”
文章插图
张怡微的写作生长基本适切于她的教育经历。其中,重要的成长节点发生在硕士阶段。考入复旦大学文学写作硕士的张怡微,听过两年王安忆教授的写作实践课,在理解写作时很受王安忆要求理性的影响。她认为,“身为创作者的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这位作家到底是怎么从素材中找到可以放到小说里的物质材料的,每个作家选择的材料都不一样。”博士阶段,张怡微参加了中国台湾地区的几个写作工作坊,在小说集《樱桃青衣》后记中,她从“台风笋”又联想到存在于汉语层次当中的文学可能性,并从“台风笋”和“台风天”的勾连中,理解到写作可以从更加平淡的路径中,对读者提出“自行调度日常经验”的友好邀请。此时的张怡微,已经更多地思考写作的风格与审美。
对写作的智性思考,使张怡微可以站在一个更具有统领性的方位上计划自己的创作:“这些年我一直有个写作计划叫做‘家族试验’,简而言之是想写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最终以一家人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尤其‘二胎’开放以后,实际上也意味着独生子女以集体的形式走入历史,这一代人在历史脉络中是暂时性的,这种暂时也是伦理性的,很特殊的,所以就有了‘家族试验’。”对“家”的关注很早就出现在张怡微的创作中,而后“家族试验”的写作计划,是在她对写作和人生的思考中一点点生长起来的。
文章插图
“家庭”写作意图的第一次出现,是在200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梦·醒》中。她在序里写:“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想写上海的家庭,上海的精细与深情”。彼时尚未对写作有许多智性思考的张怡微,对“家”的创作动机恐怕源于她对生长环境的直觉反馈。“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人生磨难多来自于家庭,多来自于与家人建立的关系”。《梦·醒》讲述了相识于网上的社交空间“微舍”的三组少年人的故事。“微舍”实际上是作为逃离家庭的网络小家园,现实家庭各有隐患的三组少年在此相遇,分享一些有关家庭与成长的青春感受。因此,张怡微早期作品主要是从与她本人年龄相当的少年视角出发,以对家庭生活敏锐的感受力,在细小的情感缝隙里倾露少女的早熟与不安。
- 西莉亚·布鲁·约翰逊《怪作家》,谈论西方文豪的写作怪癖
- 橙瓜码字100条网络小说写作经验,百万收入作家的真实经历技巧
- 写作的瓶颈是什么?如何通过写作瓶颈提升自己的写作段位?
- 诗鬼李贺的写作小妙招,小学生拿来就能用,家长不再担心作文考砸
- 路遥为写作付出多少代价?病逝前三天,含泪在病床签下离婚协议书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了解苏轼写作背景后,对他更佩服了
- “特写”App上线仪式暨“特写杯”非虚构写作大赛颁奖活动举行
- 挽墨写作第45期:别离
- 他高考用甲骨文写作文,仅得6分却被高校录取,2年后被教授放弃
- 少年毛泽东读私塾,最喜欢偷偷看闲书,爱写作文还更喜欢学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