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悟空真的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浅谈孙大圣的产生历史( 二 )


浅谈|孙悟空真的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浅谈孙大圣的产生历史
 浅谈|孙悟空真的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浅谈孙大圣的产生历史
文章插图
四、“混血说”和新发现
还有研究过中华文化的季羡林先生也曾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孙悟空接收了多种文化,最终形成了融合多种文化,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当代的很多学者也颇为认同。
那么季羡林先生是如何形成这种观点的呢?他在《罗摩衍那初探》书中就提到过,孙悟空的形象借鉴了《罗摩衍那》,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增添了一些和无支祁有关的特征。而且还有另一个学者蔡铁鹰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也认为《西游记》是在历史长河中演变而成的,自然就受到了不同阶段的文化的影响,所以孙悟空是一个综合性形象。
除了以上学者有研究之外,何卯平和宁强还将位于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猴行者浮雕、宁波《五百罗汉图》中的猴行者、敦煌石窟壁画上描绘的猴行者相互参照对比,经过严格的考证之后,认为敦煌石窟壁画上描绘的猴行者,更接近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并且在敦煌的壁画中,不止一处出现了猴子的形象,例如在现存的六幅《取经图》中也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并且是以猴头人身的结构,搭配秃顶呈现的,同时手里还握着一根棍状的兵器,就连充满经典“西夏式”特点的“手搭凉棚”动作也被描绘得活灵活现。
其实瓜州石窟中发现的猴行者形象,受到了西夏国的民俗文化影响,才会有头顶髡发的样子,
而它手中的棍子,也是西夏或西域地区游牧民族常常会使用的兵器。猴行者头上的发圈像极了西夏的束发,这些形象特点都跟《西游记》里描述的孙悟空形象高度重合,这也为金箍棒和紧箍咒的出现找到了合理解释。
并且瓜州境内出现的这一猴行者形象,也是当时的西夏人民,根据流传已久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二话里的白衣秀才来塑造的英雄人物,充满了手持兵棍、头顶发圈等西夏民族色彩的特征,后期还随着西夏水月观音范式形成时期不断向东吸取灵感元素,最终定型成为“美猴王”的样子。
不过我们在查找史料的时候,要注意猿猴有猕猴、狾胡、沐猴、猱、狙、独,蝯、马留等等别称,特别是在看到“马留”这个别称的时候,你要知道它的来历,因为胡俗里把养在马厩里的猿猴称为马留,认为这样做可以辟马病,所以尽管“马留”带有马字,但指的却是猿猴。而这种饲养方法,就和《西游记》中孙悟空任职的避马瘟职位有所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