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围成的一个生命场

全文长约 2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孔子|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围成的一个生命场
文章插图
作者 | 杜静卉 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北京市鼎石学校中国语言与文学教师,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围成的一个生命场。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模样?是老师和学生在这个生命场里彼此唤醒,彼此摇动,共同生长。
千年前的孔子与四弟子的一次谈话正是一个理想课堂的模样。
目标明确有意义
《四子侍坐》的开篇写到: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不要因为我比你年长,你们就不敢讲话,你们平时总是说没有人了解你们,现在机会来了,假如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我们从这段话中能够看到,孔子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很明确的、有意义的话题,这实际上就在设定这一节课的目标和任务。
所以,一节理想的课堂,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有意义的目标。
什么是目标明确呢?我们一节课只有40或45分钟的时间,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有些老师在一节课中设计了很多的教学目标,面面俱到却又面面不到。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眼神儿都是游离的、麻木的、毫无触动的。这就提醒我们在设定目标时一定要明确,是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有思考、有获得、有深刻的体验。目标明确,才能确保学生一课有一得。
什么是有意义呢?有意义即关乎生命。
孔子问学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平时发牢骚,认为人们不了解我(不吾知也!),所以没有什么作为。孔子就根据弟子们的情况,顺势发问“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你打算怎么做?”这个问题与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这就是关乎生命的。有老师说孔子的时代没有考试,所以孔子教学的内容可以讲情怀,而我们现在却要面对高考、要应对考试、要提高分数,我们不可能像孔子那样发问。
其实,考试何尝不是关乎生命的呢?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吗?还是我们不过是漫无目的、不加选择地拿来大量的试卷填满一节又一节本该让生命绽放的课堂?其实,无论哪个时代,考试都是不可逃避的存在。只不过有的考试是书面的、有形的,有的考试是生动的、无形的。和人闹矛盾了,应该怎么处理?至亲离世了,又怎么平复心情?生活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怎么过关?……这些都是考试,而且是几乎没有人能帮到的考试。所以,考试不能成为我们教学不动脑不动心的借口。
关照学生的生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健康美好的人,而非机械的知识吐纳机。
学生行动有热情
孔子提出问题后弟子的表现是怎样的呢?先是“子路率尔而对曰”,然后是冉求、公西赤、曾点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的课堂上,学生在思考,在行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所以,我们说“理想的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行动有热情的。
什么是“行动有热情”呢?是学生各司其职、各显身手,热情地、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课堂中。
而现实中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在点名提问,被提问到的学生一脸倒霉地回答问题,其他学生都觉得是“他”在发言,而自己只是旁观者,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甚至暗暗庆幸那个被提问到的倒霉蛋不是自己,然后老师再跟“他”一个人对话,跟其他所有的人都没有关系。
在“行动有热情”的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问题与学生息息相关,关乎他们的生命和人生,学生就会积极地行动起来,热情地去投入。
教师节制有高度
在理想的课堂上,学生是行动有热情的,那么教师要做什么呢?
我们可以回到《四子侍坐》中,看看孔子做了什么:一是孔子在问每一个弟子的想法,“求,尔何如?” “赤,尔何如?” “点,尔何如?” 二是孔子对弟子回答的反应与点评,夫子哂之,夫子喟然叹,曰:“为国以礼……孰能为之大?”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没有喋喋不休,而是在最后曾点留下来单独请教时才三言两语、高屋建瓴地给予弟子点拨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