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已经成为我们的重要粮仓,实际上,百余年前,那里仍然是一片荒凉的土地。清宫剧中,充军发配的犯人,往往会发配到宁古塔去,一听“宁古塔”三字,犯人便立马没了精气神。宁古塔,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个犯人,从京城长途跋涉走到牡丹江,确实考验人的毅力,到了那里,要屯边、要修城......在那个年代,能在冰天雪地中生存下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苦寒之地可不是白叫的。
文章插图
我们是一个农耕民族,有个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农耕时代的普遍追求。这种心结,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远赴他乡为异客。但是,在十九世纪初期,黄河下游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河北、山东一带受义和团、八国联军等影响,许多人开始背井离乡,北上出关,轰轰烈烈的闯关东开始了。近年,以此为题材的影视剧也出现了不少,比如《闯关东》,还有最近热播的《老酒馆》。其实,严格说来是有的,巧合的是,第一批“闯关东”的人,也是在山东海渡过去的。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武王伐纣,周代商后,他便率领五千商朝遗族自山东扬帆,来到了朝鲜,建立箕氏侯国,这应该是有明确记录的中原地区第一次大规模向东北方向迁徙了,这是东北文明的开端。
文章插图
首先是心理上就不接受。生于斯长于斯,中原民众早已习惯了固有的耕种模式,成为天朝上国的子民这是一种荣耀。以唐宋为例,大量来自番邦的人,比如高句丽、日本、甚至波斯开始长住中原,中国成为他们的心中圣地。所以,在中原人的意识中,外围皆是番国,没人会抛弃这么优越的条件。
文章插图
再者,从农耕技术角度出发,我国古代农耕之所以一直这么优秀,就是因为有先进的历法。但是,这历法是有地域局限性的,它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换句话说,《二十四节气歌》在黄河流域用于指导耕作,一点问题没有,但是大唐安西都护府的子民如果原封不动的沿用,保准它颗粒无收。从历史上看,中原一直是东北地区文化的引领者。在这三千年里,有三波影响最大。1、箕子建立侯国
文章插图
2、两宋时期的对峙两宋是一个悲情的王朝,围绕燕云十六州一带,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自赵匡胤后一百多年,终于耗死了辽国,看到机会的北宋,便和金人签订海上之盟,约定共同灭辽,结果是辽国确实灭了,但没过几年,金兵南下,引发了靖康之难,北宋也被灭了。契丹怎么就这么难打?要知道,当年那个偷羊贼安禄山,一个鸡鸣狗盗之辈,率领了大唐实力最弱的边军都打的契丹不敢抬头。即便是安史之乱时期,他们依然不敢趁机南下,直到唐朝灭亡,他们才抬起头来,足足被压制了三百年!自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这里便成为赵匡胤挥之不去的梦魇。为何长城沿线这么难打?
文章插图
就文化的散播而言,两宋与辽、金的对峙,可谓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了。3、女真、蒙元汉化入关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的时候,他想大规模推广养殖业,让北方广大地区都种草放羊,结果非但没推广下去,还主动选择了向中原学习,各种典章制度向中原靠拢,但是忽必烈的后代陷入摇摆中,元朝不过百年而亡。
文章插图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清兵入关,是中原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影响事件。对于蒙古游牧民族,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中原惯用的姻亲策略,是为满蒙共治。这种策略的实施,使得几千年的北部边患彻底解决。行政上没有了阻碍,人员与物资的流通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了。
- 老九门第一刽子手张大佛爷,完成对九门清洗的同时将东北张家覆灭
- 史上最真实的一幅乾隆爷画像,没有P图特效,网友:东北老大爷!
- 东北满洲人的传说
- 东北人对貂皮的执念到底有多深?
- 清朝|乾隆到底长啥样?洋人偷画下乾隆“真容”,网友:看着像东北大爷
- 抗日战争|1938年辽宁抚顺老照片,一览伪满时期的东北民众生活风貌
- 明朝|明朝特务政治深入各个角落,土地兼并严重且缺乏基础设施建设
- 1.7亿元建起的巨型关公像要“搬家”了:搬迁费就要4000万,加上土地等要1.5亿
- 51年前,那位被印在第三套1元纸币上的东北女孩,后来过得怎么样
- 还过10年,农村最值钱的不再是土地,而是这3样!可别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