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晋祠博物馆: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融汇的人间瑰宝( 二 )


穿过献殿,跨越几层台阶,你定然会眼前一亮,直入眼帘的就是晋祠最具代表性、最恢弘的建筑——圣母殿了。1934年夏天,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去山西汾阳考察古建筑,乘车路过太原时,原本以为晋祠作为名胜已遭破坏,却在颠簸的汽车上被晋祠圣母殿的侧影惊艳。只是惊鸿一瞥,二位先生却见到了圣母殿非常飘逸的屋檐,看到雄大的斗拱,他们非常震惊,一眼断定,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建筑。一个月后,二人从汾阳回来,再次经过晋祠,在这里做了现场考察,并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中加以记录,首次从学术角度向世人呈现了晋祠的伟大与精妙。
圣母殿,背依悬瓮山,前临鱼沼,左、右是善利泉和难老泉,坐西朝东,独居中轴线末端,冠于全祠。它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其形制、规格和构筑方法以,是我国宋代建筑中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殿堂梁架采用“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形式,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致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打破建筑轮廓僵直的格调,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力。殿顶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脊上饰各种动物走兽。廊下高悬的楹联匾额,古香四溢。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此外,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豪放健美,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
感慨完献殿,不妨来回头看看“晋祠三宝”中的鱼沼飞梁。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名鱼沼。沼上架有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鱼沼。”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沼中还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桥边缀勾栏。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实为罕见。梁思成曾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很多人也说,这座四通八达的桥,就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
此外,晋祠内还有钟楼、金人台、会仙桥、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昊天祠、文昌阁、胜瀛楼、景清门、唐叔虞殿等等,整个布局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慢慢细品这些古建筑,沉淀着历史最本真的厚度,透露着岁月的印记。
晋祠之美,美在古代雕塑艺术
晋祠有三绝,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说这彩塑艺术了。
在圣母殿内,最为出名的就是四十多尊侍女像了,她们中有的持印侍奉,有的肩负文职,有的洒扫梳妆,有的奏乐起舞,生动再现了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过其中一尊侍女像,被称为“双面俏佳人”,她云髻高耸,头包红色锦帕,身穿宝蓝色长裙,低垂娥首,姿态优美。最令人称绝的,当数她的面部表情,一边是含羞带笑,似乎受到了圣母的夸奖,但另一面的眼角里则满目忧伤,眼角中强忍了泪水,这种特殊而绝妙的神情,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在这尊侍女像前感慨,“一颦一笑似诉生平”。
和其他中国古代名胜多遭重修破坏不同,这些侍女像,大多是宋代原塑像,所以弥足珍贵,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晋祠在历代扩建过程中都能对前朝建筑保持高度尊重,圣母殿的中心地位始终得以凸显,创下了中国建筑史的奇迹。
除了侍女群像外,殿内供奉的圣母塑像也非常有代表性,她就是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塑像头戴凤冠、身着蟒袍,面部静谧慈祥。每年农历七月初二,当地民众都会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圣母。圣母殿前两尊高约4米的站殿将军分立左右,据传说是《封神演义》中的方弼方相。这些宋代原塑像虽历经千年颜色褪尽,却依然威猛,乃不可多得的佳作,只是光芒被43尊侍女像掩盖住了,不为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