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乞|一生行乞,却不为己!中华丐圣传奇( 三 )


特赠与她们十亩田地。
但对于无理向他求取钱财的亲戚,甚至兄长,
他都能言辞拒绝,
说“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始终确保他的每一分辛苦钱都能用在实处。
他的另一个令人佩服的地方,
还在于他在成名后始终能够坚守原则,
面对权贵也不卑不亢。
如面对光绪帝的赏赐黄马褂他能够拒绝;
当年知县郭春煦传见他,
不论怎么对话,
他的手始终忙碌不停,
一直在编织着小手工艺品,
并不如其他小民一样面对权贵战战兢兢。
他为人机灵活泛,
其有趣之处还在于他虽不曾进过私塾,
但却能够编一些朗朗上口的行乞歌,
不遗余力地宣传义学。
比如:“左边剃,右边留,修个义学不犯愁;
左边留,右边剃,修个义学不费力。”
“吃得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
“义学症,没火性,见了人,把礼敬,
赏了钱,活了命,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
这算是当年流动的宣传标语,
形象生动,简单易传,
不逊于当下的宣传标语。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三日,
武训在师生的朗朗读书声中去世,
享年59岁,差一点才到花甲。
出殡那日,师生痛哭,市民落泪,
自动送殡者达万人,
遵遗嘱葬于柳林崇贤义塾旁。
十年后,清廷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
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
武训的业绩受到世人的钦敬,许多名家给予题词,
全国出现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多处,
并一度将原堂邑县改称武训县。
1945年,冀南行署在柳林创办武训师范。
另先后有山东巡抚衙门、山东教育厅长,
为其修庙立像。
辛亥革命后,武训的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与肯定,
他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
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
蔡元培、黄炎培、邓初民、李公朴等民主人士,
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要人,
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段绳武、张自忠等军界人物,
陶行知、郁达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
或撰文赞颂,或题辞纪念,或为以武训为名的义学捐款。
1934年,临清县武训小学发起了武训97周年诞辰纪念活动,
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的人,
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军政要员和文教界知名人士。
 行乞|一生行乞,却不为己!中华丐圣传奇
文章插图
武训的兴学事迹还被正式列入学校教科书中,
全国共有七省三十多处学校以武训名字命名,
民间甚至把他的塑像与孔子的塑像并列,
称之为“武圣人”。
民国学生的答卷里,
有很多把武训当成自己最崇拜的人,
可谓风头当时无两,声名一时盛极。
这是一个民族对于无私投身于教育的精神与行为的赞赏与肯定,
是一个民族自发自觉宣扬善念,追寻善行的举动,
是底层民众潜意识里对命运进行反抗与变革的努力,
是精英阶层们试图通过教育改良社会的义举,
可惜,到了文革时期,
他却受到了严厉的批判,
一时与他有关的东西全都变成负能量,
几乎消失殆尽,
连同他的名字,和与他名字有关的学校名字,
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浪潮里。
直到1980年,终于有人站出来为他平反。
这期间,隔了整整三十年。
三十年,于武训而言是个特殊的数字,
他用了三十年时间乞讨,
办起来第一所义学,
而后,历史用了三十年时间,
将他遗忘,
而今,又隔了三十几年,
不知还能否令他再次苏醒?
 行乞|一生行乞,却不为己!中华丐圣传奇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