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文化论坛:在北外滩,展望更宜居的上海城市生活( 二 )
伍江、杨玉良、沈奇岚
有温度的城市生活
城市文化需要宏观的探讨 , 也需要微观的观察 。上海作家陈丹燕在《上海复古:以一只黑包为线索挖掘的城市遗产》的报告中分享了自己大约七个月的走访经历 。她发现 , 很多国产品牌消失了 , 仅有凤凰、回力、恒源祥等品牌仍然活跃 。
“在中国城市化转型的长期过程中 , 上海的手工业品和轻工业品其实提供了一种社会主义城市的生活方式 。但改革开放后 , 中国本身的手工业品和轻工业品带来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和实践就慢慢消失在全世界超级市场和奢侈品市场提供的产品中 。”
通过展示四十个上海本土品牌 , 她追溯了上海人过往的生活方式 。“我觉得我们可以慢慢留下生活方式里有共同记忆的那部分 , 它们是比建筑更容易消失 , 但更容易引起共鸣的城市遗产 。如果能够这样做 , 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既有经济和实用 , 也有我们朴素而天真的美观 。我认为上海有自己的vintage , 就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国潮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陈丹燕
另一位上海作家唐颖也希望上海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富有人性关怀 。她举例新加坡 , 那里的组屋居民多是中下层百姓 , 而组屋建筑本身有一个特点:一楼不造房子 , 留下宽阔的空间给楼上组屋居民做各种民间活动 , 比如办丧事做道场 。同时 , 组屋楼下有大排档(当地人叫“咖啡店”) , 一杯黑咖啡几毛钱 , 一顿早餐一两块 。老人们一早来这喝早茶 , 一直坐到中午 , 再吃一碗馄饨面 , 然后上楼休息 , 傍晚又下来坐 。
“这些老人 , 不就是在上海宜家‘蹭座位’的老人吗?”唐颖感叹道 ,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 并不能仅看有多少豪华建筑 , 也要看各个建筑空间能与市民生活产生多大的关联 。“我们令人向往的城市公共空间能否从最低基础做起 , 比如修好可以步行的街道 , 维持好属于国家保护建筑的老百姓住房 , 给居民的需要的便利店留出空间?我想 , 城市人的幸福指数也和他们可以停留的空间有关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唐颖
为老地方注入新的生命
虹口北外滩是上海开埠最早的地方之一 。黄浦路的使领馆区以及礼查饭店 , 曾是近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区域;耶松船厂和扬子江码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遗产和中国的海上门户;昆山路景林堂中西书院区域和雷士德工学院是重要的近代高等教育遗迹;海宁路上的国际、胜利等众多电影院是中国本土电影业的摇篮;实业家和慈善家叶澄衷创办的澄衷中学则是上海民间办学第一校……
“虹口是上海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区域之一 , 另一个区域是外滩 。晚清至民国初年 , 虹口和外滩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十里洋场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虹口区档案馆副馆长王启元以图片回顾了虹口历史上各重要建筑的老照片 , 强调这些历史建筑在目前鲜有重视 , 却体现着虹口深厚的积淀 , 值得研究者深挖 。他还呼吁要为这些老建筑、老地方注入新的生命 , 比如 , 要有剧院 , 要有博物馆 , 要有更多的年轻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启元
此前 , 虹口区政府就与上海市作家协会签订合作协议 , 计划在虹口区海宁路、四川北路口的18街坊(民国名园“扆虹园”旧址)建设上海文学博物馆 , 地上建筑面积约12500平方米 。建成后的博物馆毗邻中共四大纪念馆、精武体育总会和海派文化中心 , 距鲁迅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所在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及山阴路历史风貌区不到一公里 , 周边文化资源丰富 , 集聚效应显著 。
- 玩石头就要做赏石文化的传播者,可一些人却成了奇石的封存者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迁安发布暂停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揭秘三星堆 为何有人称其不属于中华文化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同仁嘛呢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