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柴静为何说:“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高估人性的善”?( 二 )


 时代|柴静为何说:“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高估人性的善”?
文章插图
人们自然地忽视了被害人代理人张显捏造药家鑫身份的事实,也遗忘了案件审判之后的“索款门”。药家鑫的父亲说:“但愿药家鑫的死,把它的罪恶全带走。”药家鑫的罪恶是带走了,却带来了网友的无限恶意,药家鑫父母的生活也随之毁灭。柴静在收获赞誉的同时也备受争议。在《双城的创伤》中,同一班级上的五个小学生连续服毒自杀。柴静在采访其中一个死者的弟弟时,小男孩压抑不住情绪,不住地流泪。柴静被男孩的情绪感染,也带些伤感,不禁帮男孩擦了擦泪。因为这样一个画面,柴静被骂是“新闻戏剧主义”。
 时代|柴静为何说:“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高估人性的善”?
文章插图
后来的“柴静热”“看见热”更是把柴静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样的“捧杀”使不少人开始反感她,认为她“很装,太不真实”。倒也有不同的声音,曾与柴静共事的一个央视主持人却有不同的评价——“其实,柴静表现的是最纯粹的真实,让很多不习惯真实的人感觉她不真实。”对于同一个人物或者事件,人们往往能有不同的解读。我们探寻到的真相,取决于我们对人和世界的认识。但是我们的眼界和认识毕竟有限,所以,我们在解读善恶的时候更需要宽容。柴静在《看见》中这样解读宽容:“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在解读他人之前先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弱点,解除身上的蒙昧。不仅抵抗外界的阻力和压力,还要抵抗自身的惰性和倦怠,从人与生命的角度去解读善恶,真正做到从蒙昧中解放。
 时代|柴静为何说:“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高估人性的善”?
文章插图
柴静也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学会了一点宽容。在《看见》之前的《新闻调查》中,柴静还远远没有现在的温度和善感,她更多的还是凌厉与锋芒。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个解放的过程可能伴随我们的一生,我们需要花一生的时间与善恶和解。在一次矿难新闻采访中,矿难的幸存者刚从昏迷中醒来,虚弱地躺在病床上,身上还插着管,也仅仅勉强能说话。床边的采访人员上来便问:“你知不知道跟你一起下井的四十多个人都死了?”镜头跟着便往上一推,正对着幸存者震惊又悲痛的面庞,两道浑浊的泪触动了镜头前的观众,不禁潸然泪下。无疑,这是一种煽情,却也是无情的表现,通过催生情感来消费别人的痛苦。
 时代|柴静为何说:“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高估人性的善”?
文章插图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消费”。之前柴静采访周星驰的一段视频在网上受到关注,因为人们在这段采访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周星驰。周星驰在访谈中表达了自己对金钱、地位、责任的认识,也表明了自己对电影的独特想法。然而,人们更感兴趣的似乎是他在谈话间透露出的私人感情问题。由《西游·降魔篇》中只变动了旋律和歌词的《一生所爱》,从“爱你一万年”到“爱你一千年”,联想到周星驰的个人恋情与爱而不得。又由他无奈的一声“运气太差”,感叹到他的年来色衰与悔恨。
 时代|柴静为何说:“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高估人性的善”?
文章插图
人的痛苦与善恶不是可以消费的东西,如果每个人都能坚持“群己界限”——问个人问题,不问私人问题。隐藏自己的“善恶”,不消费他人的痛苦,也是一种握手言和的方式。我们不必高估人性的善,更不必低估人性的恶。在浮躁时代的冷暖和感知实在太浅薄,善恶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更多的是处于灰色地带。所以人的这一辈子,见善恶而不论善恶,解善恶而后隐善恶,实在没必要和善恶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