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二 )


还有,王阳明在讲学的时候,氛围特别轻松,听他讲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在他即将展开生命中最后一次征战之前,他在天泉桥边搞了一次中秋聚会,大家在河里划船、高歌、打闹,在岸上饮酒、弹琴、吟诗,通宵达旦,好不尽兴。这次的聚会让人记忆深刻,后来很多学生在自己的书籍里都记录了这个难忘的时刻。王阳明自己也很开心,喝了很多酒,并趁着酒兴写下了“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这样的名句。由此可以看出,他欣赏曾点那样无拘无束的状态。也是在那个晚上,王阳明总结了不朽的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见,王阳明是一个不拘小节,非常能放得下身段的人。这个性格也给他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他的敌人们就抓住这一点攻击他“一副玩世不恭、老不正经的样子,哪里配为人师”。他们哪里懂得,和乐坦易才是道啊。
 拿得起|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文章插图
06
王阳明不仅善于放下,还善于收起。在有些必须端着的时候,他也会严肃的一本正经,不开半点玩笑。
王阳明在管理家中的仆人时是很讲规矩的,他曾跟别人分享经验时说到,如果主人懦弱、不强势,仆人就会偷懒,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还会欺负、谋害主人。因此,主人必须强硬起来,仆人才会害怕,不敢逾矩,如此便主仆便能各尽其道、相安无事。从这番言论来看,王阳明并非喜欢对仆人强硬,而是道本如此,乱序对谁都没有好处。
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也佐证了王阳明在必须端着的时候是丝毫不会含糊的。当王阳明把宁王叛乱剿平之后,皇帝眼前的红人张忠和许泰这才带着京军姗姗赶到南昌,一看功劳和油水都捞不上来,于是就想故意找王阳明的茬子,暗中怂恿京军在南昌城里到处闹事。王阳明一直放下身段去容忍那些京军,甚至当京军在巡抚衙门口大骂他时都隐忍不发,下属和百姓都认为作为江西最高行政长官的王阳明也太软弱了。他们不知道的是,王阳明其实洞若观火,他知道这些都是马前卒,跟他们较真就中了张忠和许泰的圈套,不但赶不走那些祸害地方的京军,反而会让江西蒙受很大的损失。实际上,王阳明一直在等着合适的机会,一击之下就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张忠和许泰请王阳明前去军营视察。王阳明大摇大摆的去了,等到吃饭的时候,张忠和许泰故意贬低王阳明,给他安排了一桌偏席。没曾想,平时很随和的王阳明一屁股就在主桌的主位坐下了,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张忠和许泰很不满意,想请王阳明回到自己的位置,王阳明则义不容辞的说道:“这是在我江西,我是一省之主,你们才是客人,岂有我坐偏席的道理?”张忠和许泰面面相觑,只能作罢。饭后,张忠和许泰为了找回一点面子,提议和王阳明比试射箭,他们欺负王阳明是文官出身,有意在京军的面前杀杀他的威风。为了公平起见,张忠和许泰先射,三支箭只有一支射中靶子。轮到王阳明时,只见他拿起弓箭,挽弓、瞄准、放箭,动作一气呵成,三箭齐中靶心,京军官兵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张忠和许泰一看,乖乖,军心全部倒向王阳明了,如果再不离开,自己带的军队可能就要姓王了,于是很快便率领京军离开江西。
王阳明的收放自如,都是以道为标准,并非自私任性,所以才能把很多难办的事情办得很圆满。
 拿得起|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文章插图
07
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这是用道的一个原则,也即方向。可是,什么时候该拿,什么时候又该放?该拿到什么程度,该放到什么地步?这些问题,可就无法一语道尽了。只能自己摸索着寻找答案。
好消息是,只要方向对了,坚持下去,功夫就会越来越纯熟。
附录:《传习录》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