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等诗文,描绘的内容皆与月亮息息相关。另据史料描述,“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根据古代历法规定,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中秋季的八月中旬,所以才有“中秋”的说法。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正式成为固定的节日。笔者认为,中秋是以祭月为核心的节日,但当被人们赋予了团圆的内涵之后,便成为了华夏儿女内心中的“节宠”。实际上中秋节时有很多习俗,较为流行的便是祭月、赏月,以及吃月饼、饮桂花酒等,时至今日这些习俗依然长盛不衰。
文章插图
“祭月”顾名思义,就是祭祀月亮,或许在现代人的眼中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作为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崇拜之情。笔者认为,“祭月”作为一种,由祭祀演变而来的中秋习俗,不仅具有一种原始的文化魅力,同时也蕴含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期,便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而祭祀场所,则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可见古人对一年四季都抱有深深的敬畏之心。《礼记》也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文章插图
最开始的时候“夕月之夕”,即中秋夜祭祀月亮的习俗,仅限于上层贵族阶层,后来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普及到民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秋节习俗,基本上都围绕着月亮展开,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也蕴含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情感。在古代传说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故事,比如大家熟知的嫦娥奔月,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传说之一。实际上嫦娥奔月,便是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后来嫦娥被当做月亮女神祭祀。在民间传说中,也有很多类似于中秋祭月或拜月的故事。
文章插图
比如,貂蝉拜月的典故便广为流传,《三国志平话》记载了这个故事。在古代社会每年中秋节的时候,都有“秋暮夕月”的习俗。而所谓“夕月,即拜祭月神”,在我国广东大部分地区,在中秋晚上都会拜祭月神,相对而言“拜月”的过程十分隆重。首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等祭品,然后点燃又高又粗的红蜡烛,在月下依次拜祭月亮,目的就是为了祈求福佑。笔者认为,祭月作为中秋节最为隆重的习俗之一,已经成为人们渴望团聚的重要精神寄托。
文章插图
“赏月”即在月下观赏月亮,实际上这个习俗来源于祭月。从原来严肃的祭祀礼仪,逐渐演变成了轻松的节庆活动。关于赏月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当然,中秋赏月习俗起源时间尚未确定,但从先秦至唐代的赏月诗中,可以寻找到蛛丝马迹。李白出蜀时,曾写过一首诗歌,其中有两句与赏月习俗息息相关:“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而杜甫也曾写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王维在隐居之时也曾对月兴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文章插图
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应该算是唐代赏月诗中的经典之作:“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如此惬意的心情和美不胜收的夜景,尽在一轮明月的照射之下。笔者认为,如果从科学角度去分析,中秋之所以是赏月的最佳时间,主要是因为在中秋月圆之夜,由于月球距地球最近,所以才最大、最圆、最亮。“饮宴赏月”作为中秋佳节中,最具中国特色的节日习俗,时至今日依然还在不断流传着。笔者认为中秋节赏月祭月习俗,可以总结为“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这两种与月亮有关的文化习俗,不仅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亲情的渴望。正所谓古人祭月、今人赏月,都表达了人们渴望团聚的迫切心情。
- 这首元曲堪称中秋绝唱!堪比苏东坡!却很少有人知道!
- |古言宠文中秋宫宴上,她被禁欲摄政王看中,当即向皇上请旨赐婚!
- 张九龄被贬后写了一首诗,开头便是千古佳句,堪称最唯美的中秋诗
- 红楼梦|一夜百年:湘云、黛玉和妙玉的中秋联句,到底写了些什么?
- 工作都快丢了,他还开了块地,给弟弟写了封信咏中秋千年后:背诵
- 这首中秋咏月的千古名词一出,其他咏月词便黯然失色!
- 李清照的这首千古名词, 写于重阳佳节, 最后三句让人回味无穷
- 箭弓山社区:佳节同庆,老小同乐
- 求神拜佛,还是学道学佛?你弄清楚了吗?
- 中秋节主题手抄报大全,创意新颖,简单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