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疲惫不堪,知县工作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前言我们在古装剧里最经常见到的古代官员,就是知县。知县可以说是从古至今最苦逼的一个官职了,它两千多年来职权越变越低。秦始皇采用郡县制之后,县级地区的地方长官被称为''县令'',也就是后世的知县,当时的知县权力颇大,还可以直接面见秦始皇。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知县在古代官职体系里地位不断下跌,到了明清时期直接变成了七品芝麻官,别说入京面圣了,他们想要上一趟京城都是难事。更惨的是知县一朝接一朝逐渐变成芝麻小官,但它肩上的担子一代接一代地加重,别看电视剧里面的知县一个个趾高气昂神气十足,其实他们背地里有一大堆公事要忙,知县的经可不好念啊。
 剿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疲惫不堪,知县工作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文章插图
知县难处一:文官任武职,剿匪是难事晚清时期地方治安状况非常差,广西的深山老林里广东的沙洲小岛里分布着数以十万记的流寇。这些流寇昼伏夜出,打家劫舍,一见到官兵就闻风而逃。由于流寇分布零散,而且在桂粤各地不断地流动,习惯大规模作战的八旗子弟很难逮到他们,久而久之八旗军们纷纷丧失了耐心,开始在剿匪途中划水,真正的剿匪任务落到了各受害县城的知县身上。然而知县一般都是文官,许多书生寒窗苦读数十年考上进士,然后被分配到各地担任知县县丞,他们到任之前没有任何带兵作战的经验。但是自己治下的县城遭到流寇侵袭,知县们不得不管,所以他们只能硬着头皮上剿匪前线,因此晚清的知县是一个高危职业,那些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点寸之兵的文人知县,很容易阵亡在剿匪第一线。当然晚清的知县们也有一批打仗的好手,根据《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九》记载广东一个名叫史朴的知县就是“剿匪战神”:“粤省海盗久为患,朴航海往剿,降盗魁张十五仔等,尽散其党数千,有不受抚者剿平之。”
 剿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疲惫不堪,知县工作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文章插图
从记载可见史朴这个不沾水性的河北汉子,亲自坐着小船去攻打广东的海盗,结果击溃了一个数千人的海盗集团。像史朴这种靠剿匪闻名的知县不在少数,由于流寇们大多是脑筋僵硬之徒,所以清末知县驾轻就熟之后,一般都能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对知县们来说,真正的难题是如何掌握剿匪的度,如果剿匪太过火伤及百姓,那知县的美名就会变成恶名。清末知县陈兆棠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陈兆棠在广西通过''清乡''行动,成功消灭了广西大部分的土匪,为他自己赢得了美名,但他到广东上任之后,变本加厉地进行''清乡'',在潮州''一日报诛三百人,郡中震怖''。陈兆棠后来的剿匪行动变成了苛政,导致民怨沸腾,陈兆棠本人也因此落得被杀示众的下场。
 剿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疲惫不堪,知县工作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文章插图
知县难处二:手下多且杂,管理难度大明清两代的知县,身边都围着一大群下属,由于这些知县大部分都是空降的,所以他们对这批下属的掌控力很弱,如何管好这批下属,是摆在新任知县面前的一道难题。清代的知县一般拥有县丞和主簿两个副手,副手下面是吏户兵等六房,六房下面还有一众保长和甲长,总计下来清代一个县长要同时管二三十个下属。这些下属一旦犯了差池,黑锅立马就会扣到知县的头上。清代的地方志《平和县志》记载:''保长践民至死,亲告于府,黄许桂(知县)为之失禄十斛。''这段话的意思是,平和县里面有一个保长欺负老百姓,把那个老百姓踩死了,受害者的家人向知府告发此事,知县黄许桂的俸禄为此被削了十斛米。清代一个七品知县的俸禄是四十五两银四十五斛米,因为手下一个保长犯了错,黄许桂九分之一的年薪就没了。更可怕的是如果保长六房等等下属一窜通一气,先后搞事犯错,知县一整年的俸禄就别想要了。平和县县史上有一个不知名的知县,就是因此而调走。
 剿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疲惫不堪,知县工作也有一本难念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