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乘统元戎,鸣銮出九重。暖尘生辇路,晴雪照行宫。旗影西山外,笳声落照中。书生怀脱略,须敌万夫雄”,这首题为《春日随驾北征次清河》的诗作于永乐八年(1410年),作者是永乐年间大名鼎鼎的文人金幼孜。
从“随驾北征”四个字看,该诗是金幼孜扈从朱棣御驾亲征时所作。尽管金幼孜自称“书生”,但他激扬文字,壮怀激烈,对远征前景非常看好。
朱棣这次北征,前后历时五个月,凯旋而归。期间,金幼孜一直陪伴于朱棣左右。之所以让金幼孜随行,在于其才思敏捷,“帝重幼孜文学,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幼孜据鞍起草立就”(《明史·金幼孜传》)。此外,金幼孜名字中的“孜”字,代表的是佛教里面的“大悲咒石碑护身符”,而朱棣信佛。
【 北征|五次御驾亲征,朱棣必会带上此人,民间都说他做了七天皇帝】金幼孜,名善,以字行,号退庵,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朱棣即位后,金幼孜历任翰林检讨、侍讲,是深得朱棣器重的文人。朱棣第一次北征,金幼孜扈从出塞,不仅写了很多诗篇,还完成了《北征录》,详记北征期间朱棣言行,行军作战情况,以及行军路程、山川胜迹、见闻趣事等,功劳不小。
文章插图
此后,朱棣分别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二十二年(1424年)四次御驾亲征,金幼孜成为铁定扈从者。对此,《明史·金幼孜传》有载,“自后北征皆从”。从其墓志铭记载看,凡是朱棣御驾亲征,其他扈从人员可以调换,但必带金幼孜,这份荣耀无人能及。
文章插图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这是朱棣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御驾亲征。这次远征大漠,朱棣已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故元残余势力远遁,将士们苦不堪言,“中道兵疲。帝以问群臣,莫敢对,惟幼孜言不宜深入”(《明史·金幼孜传》),后经金幼孜再三苦劝,朱棣决定班师,但在半路上还是发生了“榆木川之变”,朱棣驾崩,临终遗诏传位皇太子。然而,皇太子朱高炽并不在身边。
“榆木川之变”发生于七月十八日,此时,皇位虚悬,大明帝国最高权力出现真空,消息一旦传出,北征的将士们是否会借机哗变,其他藩王是否会伺机政变,身在北京的朱高炽能否顺利即位,是个事关江山社稷的重大问题。
关键时刻,时为文渊阁大学士的金幼孜为了稳定军心,稳控时局,与同行官员杨荣等人密商后,决定“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明史·金幼孜传》),“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熔锡为椑以敛,载以龙举,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明史·成祖本纪》)。
文章插图
在最关键的七天,一切诏令,皆出自金幼孜之手,于是民间有金幼孜“七日为君”的故事流传。朱高炽成功坐上宝座,金幼孜功不可没。
朱高炽即位后,金幼孜“进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学士如故,并给三俸”(《明史·金幼孜传》)。但是,金幼孜却以家母病重为由,辞职回乡,很有些急流勇退的意思。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金幼孜重新被起用。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金幼孜病故,享年六十四岁,谥文靖,葬江西省峡江县巴暮膳山。
- 诗词歌赋|钟书林丨陶渊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 三国两晋南北朝|诸葛亮五次北伐,威震魏国关中,魏国为何要优先灭掉蜀国?
- 明朝|同是御驾亲征,朱棣横扫蒙古,朱祁镇却被吊打,主因并非指挥能力
- 您有一封共青团广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的邀请函待签收!
- 楚汉|汉武帝靠什么完成了对匈奴发起的十五次战役的胜利?
- 秦朝|大秦帝国背后,山东六国五次“合纵攻秦”,真有伤及秦的实力吗?
- 秦朝|踏平六国的秦始皇,病死于第五次巡游途中是否是阴谋?
- 三国两晋南北朝|孙权:攻打合肥五次
- 朱元璋|朱元璋问死囚:你先祖姓啥?死囚回答后,朱元璋:放人,免死五次
- 固原|两千年前的固原是何样,千古名篇《北征赋》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