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武廊三地|漕运一脉贯三地的运河“守”艺人


 通武廊三地|漕运一脉贯三地的运河“守”艺人
文章插图
“多彩通武廊,携手新时代”
2020通武廊文化交流季
最近正在通州举行
这次活动开展了
丰富多样的线上文化活动
涵盖多个文化领域
助推三地文化创新与交流
通武廊三地专家学者
将开展三场线上主题讲座
讲述北运河段与通武廊三地的
历史脉络、古迹名人等方面
让更多市民深入了解
通武廊及北运河的历史文化
文脉想通的“通武廊”
 通武廊三地|漕运一脉贯三地的运河“守”艺人
文章插图
近年来
通武廊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
深入贯彻落实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成立“通武廊旅游合作联盟”
签订通武廊三地文化领域
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
相继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取得了积极成果
 通武廊三地|漕运一脉贯三地的运河“守”艺人
文章插图
三地之间切实发挥
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的优势
文化旅游和谐共生
共同为推进
通武廊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贡献智慧和力量
打造出具有
千年大运河兼容并蓄情怀的
运河IP打卡地
活化再生大运河文化带沿线
非遗美学价值与文化精神
凭借传统文化再现与展示
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体验
结合空间氛围的营造与创新
实现人气的聚拢与传播
异彩纷呈的通武廊非遗舞台
这次活动以展现
通武廊文化领域协同发展的
成果及方向为主题
汇聚三地推选的非遗传承人
开展非遗制作体验活动
传承人现场讲述文化历史
传授制作技艺
让市民亲身感受非遗魅力
 通武廊三地|漕运一脉贯三地的运河“守”艺人
文章插图
同时文化季还组织了
通武廊文化部门
推荐邀请专家学者
开展主题讲座
讲述北运河段与通武廊三地的
历史文化渊源
让更多市民深入了解
通武廊文化交流
及建设发展大运河文化带的时代意义
 通武廊三地|漕运一脉贯三地的运河“守”艺人
文章插图
通州非遗大风车
 通武廊三地|漕运一脉贯三地的运河“守”艺人
文章插图
通州大风车是指西集镇武辛庄村梁俊制作的风车,风车的出现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风车最早叫八卦风轮,在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喜庆和吉祥,具有驱魔镇宅降妖之功,寓意家庭幸福,人丁兴旺,四季保平安。
 通武廊三地|漕运一脉贯三地的运河“守”艺人
文章插图
风车制作要经过四五十道工序,每一道都很讲究,风车的主要构造是一车一鼓。别看这一面小鼓,制作起来可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不仅制作要在夏季,还要选择黏性大、不僵硬的土,通过泥浆、过滤、沉淀等工序,再将泥做成大小标准、薄厚一致的鼓帮,阴干大约3至5天。制作鼓面的牛皮纸也得精挑细选,保证声音脆亮。
通州非遗景泰蓝
 通武廊三地|漕运一脉贯三地的运河“守”艺人
文章插图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瓷器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通武廊三地|漕运一脉贯三地的运河“守”艺人
文章插图
景泰蓝,需要在金属胎上用极为细薄的金属丝,勾勒出图案的形状。而想要掰出和样图一样的形状,则需要四五年的学习方才能独立完成。从设计到成品,每一步都不容马虎,只为精益求精,不能完美也要几近完美。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熊松涛祖孙三代,一个厂子,几十载的光阴,只为文化的传承。小巧而精致的景泰蓝首饰,或能更好的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用途需求。看似简单的工艺,却需要常年的熟练过程,没有捷径。时光流转间,做出的东西虽已大不相同,但不变的是手艺和初心。从工艺品到艺术品,每件作品的诞生都是精雕细琢,禁得住时间,禁得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