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民俗烘托节气节气在民间相当接地气,加速了它的推广和普及。在农村,流传着很多和节气有关的农谚,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要晴,谷雨要淋”、“立夏小满,雨水相赶”、“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等。这些农谚和节气紧密相连,体现出节气在农耕中的指导价值。随着现代气象学的兴起,气象部门将气象观测资料、各类预测信息和二十四节气相融合,编制农业气象历或农事活动表,把古代节气经验和现代科技手段合二为一,彼此补充,互为参照,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
文章插图
节气在作用于农业之外,还演变为喜闻乐见的民俗。《礼记·月令》明言:周朝时立春要“出土牛,以送寒气”。民间“打春牛”便是源自于此。这一习俗历代沿袭,唐宋尤甚。男子“鞭春”,祈祷风调雨顺,女子“戴春”,祝愿生活美满,这一习俗展现出蓬勃的生活张力。每年清明,是人们踏青祭祖的日子。唐朝诗人杜牧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表现了清明节气的特殊气氛。从商周到汉初,以冬至为岁首。在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冬至是祭祖的日子,而大陆民间仍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广为人知,深入人心。节气和生活的交融,给它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文章插图
中国原创的节气,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古代天文事业的发展水平,集时候、气候和物候于一身,凝聚了自然节律变化的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历时千年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二十四节气依旧对社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作者:计白当黑校正/编辑:莉莉丝参考资料:【1】四川省生物研究所情报资料室《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形成的》【2】唐汉良《二十四节气的科学道理》【3】自乐《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名称的由来》【4】王景义《浅议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和应用》【5】翟通毅《独特的二十四节气》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易经》没有科学依据,而且极其落后
- 欧洲这个极其开发的国度,却对女性十分苛刻,既然不准穿高跟鞋?
- 二十四节气最早于西汉全部出现,但战国时甚至更早就已出现该系统
- 西游记:唐僧才是最狠的!一生虽然只杀了一人,但手段极其残忍
- 二十四节气大寒的含义是什么 具体有哪一些禁忌
- 故宫珍藏宝物,极其考究的清乾隆画珐琅器,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准
- 关于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 具体有什么
- 王安石特别冷门一首诗,自比杏花,多数人没听过,却极其唯美
- 范仲淹极其经典一首边塞诗,大气豪迈又踌躇满志,读完令人敬仰
- 1月市博物馆少儿活动: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