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笔挟水浒风雷——从109人的《东林点将录》看东林党是不是误国

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得势,为了打击异己,阉党骨干——左副都御史王绍徽,仿照《水浒传》的方式,编东林党一百零九人为《东林点将录》。此为《东林点将录》的由来。为什么是109人呢,因为算入了在《水浒传》中早亡的托塔天王晁盖。在这份名单里,109名大臣被按照《水浒传》中109将对号入座。看上去饶有趣味,实则这是一份迫害名单,让人毛骨悚然。《东林点将录》名单太长,这里就不全文贴出了,摘录前面几位,各位有兴趣可以自行去搜索。开山元帅托塔天王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总兵都头领二员:天魁星及时雨大学士叶向高天罡星玉麒麟吏部尚书赵南星掌管机密军师二员:天机星智多星左谕德缪昌期天闲星入云龙左都御史高攀龙协同参赞军务头领一员:地魁星神机军师礼部员外郎顾大章正先锋一员:天杀星黑旋风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
 崇祯|笔挟水浒风雷——从109人的《东林点将录》看东林党是不是误国
文章插图
说到明末,如果从印象派出发,东林党似乎名声不佳,许多人认为东林党是明末党争的罪魁祸首,甚至有人认为“明亡于东林党”。在这里,小院跟大家聊几句东林党。既然要谈谈东林党,先要明确东林党是什么。东林党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政党,它只是政敌们互相扣的帽子,比如除了东林党,还有齐党、楚党、浙党等等,他们都是松散的政治派系而不是政党,如若硬要说党,至多勉强可算作朋党。如果按照这种定义,那么南宋的秦桧党羽,也可以称为秦党,清末的清流,也可以用领袖翁同龢的名义称为翁党。诸如此类,只是口头的叫法,这个党字,并不具有实际意义。不过既然已约定俗成,那么,为了行文方便,我在文中姑且也以东林党来称呼之。
 崇祯|笔挟水浒风雷——从109人的《东林点将录》看东林党是不是误国
文章插图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左都御史李邦华向崇祯上密疏,先后提出了两个建议:1、崇祯自己固守京师,让太子去南京监国。2、把崇祯另外两个儿子,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封到太平府和宁国府。崇祯听得颇为心动。邦华密疏:请帝固守京师,倣永乐朝故事,太子监国南都。居数日,未得命;又请定、永二王分封太平、宁国二府,拱护两京。帝得疏意动,绕殿行,且读且叹,将行其言。不过,在不久后接下来一次会议时,发生了另一件事:左中允李明睿上疏建议南迁,被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痛斥,首辅陈演等人则齐声附和光时亨。崇祯傻眼了,看着陈演、光时亨等人的表演,他感到了孤立无助的悲哀。不管是南迁还是太子监国的动议,就此不了了之,崇祯错过了最后死中求活的一个机会。会帝召对群臣,中允李明睿疏言「南迁便」;给事中光时亨以倡言泄密纠之。帝曰:『国君死社稷,正也;朕志定矣』!遂罢邦华策不议论。未几,北京城破,李邦华写下绝命诗,投缳殉国。李邦华的故事,当然不止这么多,他在崇祯朝主要干的事,是整顿兵制、拨乱反正,功绩甚多,无奈明朝积重难返,非一人之力可以扭转乾坤。在《东林点将录》里,李邦华是四十六员马步三军头领之一,列在地勇星病尉迟之位。
 崇祯|笔挟水浒风雷——从109人的《东林点将录》看东林党是不是误国
文章插图
建议崇祯南迁的左中允李明睿,不在点将录里,不过他是东林党李邦华所推荐。李自成入京后,他被拷打审问。多尔衮入京后,以要为崇祯议谥号哭灵为条件,强逼李明睿做了礼部左侍郎。这个被强逼的清朝礼部左侍郎,却经常礼仪不恭,数月后被革职为民。李明睿从此闲居,拒绝了弘光朝阮大铖的邀请,又避开了清朝的迫害,避乱广陵,再也没有出仕。实际上,从天启中期到崇祯末期,李邦华这样被列入《东林点将录》的人物,在朝的已经是凤毛麟角。对这109个人,我花了点时间做了个统计,统计内容字数过多,不宜附上,回头再另外发文,只说下结果。崇祯一朝,点将录上被起复任用过的,有:房可壮、惠世扬、阮大铖、毛士龙、刘懋、韩爌、孙承宗、周嘉谟、钱谦益、郑三俊、文震孟、顾锡畴、郑鄤、孙必显、孙居相、李邦华、刘策、张凤翔、程绍、王洽、李若星、刘宗周、邹维琏、薛文周、沈惟炳、方震孺、魏光绪、练国事、张慎言、侯恂、胡良机、宋师襄、熊明遇、王允成、黄公辅、徐宪卿等人。恩,看上去人数不少。实则,这些人里多数都是被短暂起复,没多久就又被罢官,有一些连罢官的机会也没有,直接就丢了性命。比如起复为兵部右侍郎总理蓟辽军务的刘策,在皇太极入关后被论罪斩首。官至兵部尚书的王洽,也是在清军突入长城后被论罪下狱,第二年就在狱中病死。最惨的是在点将录中位列地异星白面郎君的郑鄤,崇祯八年赴京候补,还没捞到实职,就得罪了温体仁而被弹劾,下狱四年后,在崇祯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被处以和袁崇焕一样的极刑——磔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