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状不满,又缺乏改变的动力:破局当代年轻人的内卷情绪

前几天 , 某网站让读者评选2020年十大热词 , 很多人和我一样选择了“内卷” , 可以说 , 新闻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内卷化“ , 加上自身疲惫与无力感的真实体验 , 让我们对这个词格外青睐 。 甚至某种程度上说 , ”内卷“已经快和当年的”女权“、”pua“、”原生家庭“一样 , 成为标签化的词汇 。
我们的社会真的内卷了吗?我们自己如何摆脱内卷的侵扰?今天这篇文章 , 我就和大家探讨一下内卷化情绪的话题 。
对现状不满,又缺乏改变的动力:破局当代年轻人的内卷情绪
文章图片
1、何为内卷效应?年轻人的内卷情绪来自何方?
内卷化效应原本是一个经济学的名词 , “内卷化”现象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 。 吉尔茨发现 , 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会不断增加水稻种植的劳动投入 , 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进行不计效率的生产 , 劳动趋于内卷 , 从而形成“没有发展的增长” 。 他把这个现象冠名为”内卷化效应“ , 后来 , 这个概念又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 。
所以 , 简单的理解内卷化效应 , 它是指长期从事一件事但却没有突破性进展 , 也没有渐进式的增长 , 水平永远都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 , 做无用的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 。 可以想象 , 无论是一个国家、社会 , 还是组织、个人 , 只要陷入到”内卷化“中 , 就如同车入泥潭 , 原地踏步 , 裹足不前 , 无谓的浪费着有限的资源 , 重复着简单的脚步 , 浪费着宝贵的人生 。
在当今社会 , 经济经过高速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平稳运行的阶段 , 高速的科技发展 , 使得传统行业的职场生存越来越艰难 , 一些简单重复、非创造性的工作 , 随时都有被机器取代的风险 。 与此同时 , 伴随着整体社会水平的上升 , 人们普遍感到竞争激烈、压力陡增 , 竞争的门槛越来越高 , 人们逐渐有一种感觉:付出越来越多 , 但挣钱却变得越来越难 。
昨天在某社群的读书营中 , 有一个让成员介绍自己 , 展望明年的目标的环节 , 大部分人的目标里都有“赚钱”二字 , 甚至有些人在三个目标处 , 都填写了“赚钱” 。
“对成功、金钱的渴望与焦虑”和“付出看不到结果 , 晋升找不到方向”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式链接 , 这极大的滋生了年轻人当中的内卷情绪 。 从这个角度说 , 年轻人的内卷情绪 , 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奋斗的方向和对自身未来的迷茫 。 当工作难以与更高远的人生价值发生关联 , 劳动也就陷入了自我空转的状态 。
这种迷茫感在年轻人中弥散 , 它表现为一方面对自身现状不满意 , 但同时又缺乏追求理想的动力;人们虽然在满负荷工作 , 但丝毫不影响事实存在的偷懒、糊弄和开小差 。
对现状不满,又缺乏改变的动力:破局当代年轻人的内卷情绪
文章图片
2、内卷化情绪的关键词:竞争
内卷情绪和竞争脱离不开关系——人们普遍感到社会资源枯竭 , 上升通道艰难 , 因此很自然的滋生一种“需要竞争”的心理环境 。 一定程度的压力成为动力 , 而过大的压力则会成为桎梏 。 它会带来压力 , 并产生焦虑情绪 。
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 , 大部分普通人采取了三种应对策略:
第一 , 佛系:既然拼了命能成功的也只是少数幸存者 , 那就干脆躺平 , 无欲无求 。
第二 , 鸡血:只要我卷的比别人快 , 能把别人打败 , 那我就赢了 。
第三 , 内卷:用战术上的勤奋 , 掩盖战略上的偷懒 , 天天忙碌 , 但毫无效率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 他们分别对应了逃跑模式、战斗模式和自我欺骗模式 。 从某种程度说 , 它们都是应对竞争的有效方式 。 当然逃跑和自欺有一定的相关性 , 它们的本质 , 都是回避竞争 。 这三种当中 , 似乎只有第二种是直面竞争 , 但是这种方式似乎也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