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站在哪一方来说 , 如果自己的队伍里出了一个主张投降的人 , 自己一方怎么都不会对他有什么好脸色 。然而凡事却总会存在一些例外 , 比如三国时期东吴的张昭 , 在赤壁之战之时主张投降曹操 , 不仅没有人鄙视他 , 反而有很多人对他极其敬仰 ,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赤壁之战时力主降曹的张昭 , 从来并非真正意义的“投降派” , 相反 , 从孙策攻取江东起 , 张昭就一直被孙氏兄弟信赖为老师 , 并从无到有组建了孙吴政权整个幕僚文官系统 , 地位等同于荀彧之于曹魏、诸葛亮之于刘备 。所以 ,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 , 写信挑拨孙权张昭关系 , 正是想让孙权自毁长城 , 自取灭亡 。
孙吴政权的致命伤 , 就是政治根基不足 , 统治合法性严重缺失 。孙氏一门出身寒微 , 孙坚之祖父仅仅是个瓜农 , 再此前三代以上皆不可考 , 论家世 , 别说和太尉之子曹操比 , 就算和比起本身是汉室宗亲、自己祖父也举孝廉当过县令的刘备比 , 都相差甚远 。
孙坚倚仗军功 , 获得了长沙太守和乌程侯的官爵 , 奋先讨董 , 攻破洛阳 , 被誉为天下名将 , 忠烈之士 , 然而这过程中却也攻杀朝官 , 非止一次 , 颇为时人诟病 。孙坚英年早逝 , 孙策初为袁术之部属 , 替其攻城略地 , 渡江后又以杀戮名士而立国开基 , 因此江东世家大族 , 对这个纯系武力强权建立的豪强政权 , 皆潜藏深刻不满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历史上孙策死时 , 并未说过【内事不决问张昭 , 外事不决问周瑜】 , 他真正托孤的便是张昭 。当时情形就如同刘备托孤诸葛亮一般 , 孙策许诺张昭可以凭自己的判断 , 去决断孙氏政权的行止进退 , 生死存亡 。周瑜率军奔丧 , 协助孙权和张昭压服众将帅之心 , 才有和张昭同理军政大事的地位 。
张昭作为中原名士受命托孤 , 辅佐孙权继领江东 , 以其名望人脉长袖善舞 , 有效缓和了和江东大族的关系 , 逐渐赢得了他们的支持 , 孙氏政权方能在巩固了政权基础 , 在江东扎下根来 。在赤壁之战之前的整整七八年里 , 中原地区人士对江东的认识 , 皆是只知道有张昭 , 其次则是周瑜 , 唯独不知有孙权 , 只当他是一块江东文武共同供奉的招牌 。
曹操在官渡之战取胜后 , 以势如破竹之势 , 统一了河北、河南、山东、两淮 , 又新进收取荆襄 , 势力之强 , 已经超过了光武帝刘秀正式称帝之时 。在当时绝大多数人看来 , 曹操统一天下已成定局 , 至多不过两三年内 , 如关中韩马 , 汉中张鲁 , 益州刘璋等 , 就就得一一拱手而降了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 , 是否真有立刻以武力征服江东的计划?只怕未必 。他连荆州也才刚刚到手 , 远谈不上统治巩固 。因此《程昱传》表彰有程昱认为孙权联合刘备反曹的先见之明 , 亦等于说曹营其他智者 , 包括荀彧荀攸在内 , 包括曹操本人在内 , 都认为孙权会和公孙康杀二袁一样 , 杀了刘备这个头号反贼 , 献其首以归附中枢 , 才对此盲目乐观 。
因为有之前曹操认可公孙氏割据辽东四郡的先例 , 扬州菁华之地本在淮南 , 孙氏占据的江东五郡 , 在当时中原人士看来 , 同样也是户口稀少 , 贫瘠偏远的化外之地 。所以张昭为首的东吴文臣 , 会相信孙权只需表面臣服 , 绑送刘备或斩其首级给曹操示好 , 曹操会同样允许孙权名义上归附 , 合法割据江东 , 也在情理之中 。
以张昭及其他一众东吴文臣在历史上的品行 , 若单凭鲁肃一面之辞 , 便以为他们都是只顾个人功名利禄之徒 , 不惜卖主之人 , 不免太失之片面 。莫忘孙策托孤时遗训 , 同样是嘱托张昭能守则守 , 不能守则归附中枢 , 争天下野心自此而止 , 只要能保孙氏一门子弟在新朝平安 , 才是孙策临终时最看重的 。
-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至少不下30次?哭对他究竟有多重要
- 三国死得最悲壮的大将,他们一死天上必有将陨落,可谓天地同悲!
- 三国最有气势的七句话,特别最后两句说出来,足以吓退千军万马!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三国之公孙家族第三篇:雄踞辽东
- 三国演义6句话,道尽男人一生况味。
- 三国演义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两个角色,吕伯奢和陈宫
- 金庸没写三国故事?其实写了,此人是三国龙套,被金庸写成了宗师
- 三国演义几场顶级武将的巅峰对决,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那一场
- 《三国演义》赵云为何有三个?揭露背后的原因,出乎很多观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