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
沃兴华:这个问题比较模糊,我的理解是:书法艺术的造型语言有没有具体的情感方向?对这个问题,传统书论没有做过分析,但是我相信,不同的造型语言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横竖撇捺,三角方圆,以及轻重疾涩,都有不同的情感特征。有位网友说我的字枯笔很多,表现了生活的不如意,想必他也是这样认为的。对这个问题,绘画界比较关注,吕凤子在《中国画研究法中说》:“凡是表示愉快感性的线条,无论其状是方圆粗细,其迹是燥湿浓淡,总是一往流利,不做顿挫,转折也不露圭角的,凡是表示不愉快的感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多,就显示焦灼和忧郁感。”现代绘画对这个问题更感兴趣,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点线面》一书,许多关于平面构成和形式分析的美术类著作也都有专门论述,以这些著作为借鉴,我在《书法构成研究》一书中也曾尝试着分析过书法造型语言的情感特征,当然这是很初步的。
网友:
临习之时,心追古人,千方百计与所学之古人书势相契合;临习之后,“自己”的习惯之势会不自觉地跑出来,和那个古人之势相斗。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如之奈何?如何让两个势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势,即属于我的书之势?当世有自己独立鲜明面貌者甚少,先生是为数不多之一。是否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或接近自己之书势,然后稍稍加以融合先生所理解或接受的前人之笔法,形成全新之势?
沃兴华:我觉得书法创作就是以点画结体的造型及其组合关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与什么样的点画结体相对应,语言是无法说明的。西方画家蒙德里安说:“如果你想捕捉到无形的东西,你就必须尽你所能的深入到有形的事物中去”,也就是直接到传统中去寻找去发现,它存在于某人的点画,某人的结体,某人的章法,存在于传统的方方面面,书法创作就是要将这些符合自己思想感情的造型元素从原来的整体上剥离出来,然后融会贯通,加以综合体现。我是这样认为的。因此觉得你说先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书势,然后再去融合前人的笔法这是本末倒置了,而且事实上,离开传统,凭空是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势的。
网友:义军觉得“独立的纯粹的视觉艺术”,这提法似显得片面。
书法发展在当下所面临的环境相当复杂,他从数千年的“文化”中来,不是一朝转型,摇身一变就能脱胎换骨的,这之中的“阻力”不是一般“责难”所具有的力量。
而我觉得,这“阻力”来自于我们传统的精神、文化的精深,这所谓的“阻力”不是保守(其中不乏也有保守的成分),而是时时让我们思考自己的身份。
西方当代艺术,其叛逆的精神让人钦佩,而我们最多只能是羡慕,却不能茫然仿效(可惜现在已有那么多人在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他们可以表现他们身边的浮躁、空虚、堕落甚至是暴力。而我们不能,我们历来以我们文化的魔力来消融、反观,故外在空虚,我可以有充实之内心,外界浮躁,我能创造宁静之艺术,从不消极的简单接受,而是积极的深入思考和反省。
我常幼稚的想,只要光辉的往昔还在,只要“中国的”文化还在,书法将永远不仅仅是“艺术”,将永远同时是文化。
而一旦冠以“纯粹的艺术”之名,只怕是会走向简单,流于表面,而使我们我们忘却我们的“艺术”还有着那么丰富的内涵,我们的先辈还有那么用心良苦的现实观照。从而以艺术表象上繁荣淹没文化内核的失落。
沃兴华:你说的“阻力”是个很有深度的问题,我要好好考虑,以后作答。不过,你说“一旦冠以纯粹的艺术之名”,只怕会走向简单,流于表面,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妥。
强调“纯粹的艺术”就是要忽视文字内容,强调以点画结体的造型及其组合关系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纯音乐的革新抛弃歌词甚至抛弃标题,突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让观者能有更多地参与性,更多的阐释,最终形成更深广的内涵。书法为什么不能如此呢?为什么一如此就会简单化和表面化呢?
- 四海集珍,极具三晋特色的新年艺术大餐待您来品
- 两岸少年艺术展在福州开幕
- 原创音乐剧《在远方》登沪 以艺术手段诠释现实题材
- 老人独自生活在山里,他用40年的时间,把悬崖变成一个巨大艺术品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万一变有钱了,我该选择高于生活的艺术,还是选择贴近生活的设计
- 创意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 五大山水画作品,表现出了静谧的美,极具艺术表现力
- 《高山之巅》编剧毛剑锋:走进王新法的内心世界 用艺术的力量感染观众
- 寻找艺术“年轻力” “#就在这里跳舞”舞蹈影像展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