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行遍合肥》“非遗大家庭”又添16位“新丁”!( 三 )


 庐州|《行遍合肥》“非遗大家庭”又添16位“新丁”!
文章插图
刘鸿盛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胡明朗。
徽帮裁缝
徽帮裁缝创始于民国九年,是一家中国民族服饰的自主品牌。百年以来,秉承创始人王允茂先生独创编制的“四功、六针、九法、十六诀”等手工缝制技法,使得其手工盘扣、手工徽绣、手工缝制,工艺精湛,独成一派。目前全国范围内,使用纯手工缝制技法,达到这样工艺水平的,非常少见。徽帮裁缝的每一件服饰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款式设计上具有浓厚的徽文化元素。
 庐州|《行遍合肥》“非遗大家庭”又添16位“新丁”!
文章插图
徽帮裁缝。
庐州丁氏铁画锻造技艺
庐州铁画传承人丁宝龙自幼便跟随祖父即铁画大师丁宗平学习制作铁画,近40年的创作研习中,将其作品的创作灵感充分融入到人物、山水、花鸟题材中,同时辅以热煅和冷作,揉铁而成半浮雕的完整画面,鬼斧神工,气韵天成,是独立成画的欣赏艺术品,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实现了书法艺术和打铁技术的结合。
 庐州|《行遍合肥》“非遗大家庭”又添16位“新丁”!
文章插图
庐州丁氏铁画。
吴山九曲黄河阵
“九曲黄河阵”是据神话传说中的“九曲黄河阵”布置的迷宫式游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大槐树移民传入吴山,至今已六百余年。“九曲黄河阵”灯会集灯的扎制于游艺于一体,它既带来了身心的愉悦,又传承了文明,同时,它又是其它各种表演的载体,集灯、舞、戏于一体,对其它艺术形式起到丰富促进作用。
 庐州|《行遍合肥》“非遗大家庭”又添16位“新丁”!
文章插图
吴山九曲黄河阵。
庐州年氏狮舞
舞狮主要发源于河北省和广东省,俗称“南狮北狮”。庐州福升堂舞狮把南狮和北狮相结合,引用南狮的狮子造型和外形,北狮的步法和技巧,称为“南狮北舞”。音乐伴奏采用安徽当地的花鼓灯锣鼓,场面喜庆,热闹非凡。自古以来,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庐州|《行遍合肥》“非遗大家庭”又添16位“新丁”!
文章插图
庐州年氏狮舞。
合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
 庐州|《行遍合肥》“非遗大家庭”又添16位“新丁”!
文章插图
庐剧 。
 庐州|《行遍合肥》“非遗大家庭”又添16位“新丁”!
文章插图
“庐剧皇后”丁玉兰(右一)。
巢湖民歌
巢湖民歌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宋和元朝,伴随人类生产实践而生,是劳动中升华的音乐。解放前,巢湖境内民歌活动普遍,余岗、山戴,坝镇、大沐等村到春节玩灯时就唱歌,到栽秧时就唱秧歌。1980年代中后期,巢湖民歌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北方的花鼓灯同为民间艺术的奇葩遥相呼应,形成安徽省“南歌北舞”的群众文化新格局。
从内容看,有反映生产、生活和情趣的民歌;有反映爱情、风俗习惯和革命的民歌。从体裁看,有号子,如《打石硪号子》;有山歌,如《送晚茶》;有秧歌,如《手拿黄秧喜洋洋》;有小调,如《姑嫂对花》;有舞歌,如《十剪花》;有儿歌,如《摇娃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