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32 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七 )
另外 , 利尿通淋 , 严格地讲 , 它是治疗淋证为主的 , 也可以用于其他的湿热证 , 它的主治证和清热燥湿药治疗的范围有相似之处 , 只不过前人不认为它是一个苦燥的药 , 不认为它是清热燥湿 , 可以说它是清热利湿 , 清热利湿重点是在通淋 。 这个药物严格地讲它是与清热药的五类(五节的药) , 它都有关联 , 但是没有哪一方面很典型 , 我们就了解它五个方面的功效 。
这样子我一讲 , 如果今后要叫大家写出白薇的功效 , 可能就容易了 , 如果说你就是照五节来写 , 那可能你要对了百分之八十 , 那就是一个清热燥湿不完全吻合 , 所以告诉大家记忆的一个方法而已 , 这是白薇 。
文章插图
柴胡
银柴胡下面第四味 , 银柴胡 。 前面我们在发散风热药当中介绍了柴胡 , 这个地方的银柴胡和柴胡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味药 , 它们的来源没有相同的地方 。 前面的柴胡它是来源于伞形科 , 伞形科的伞形花 , 是那种小黄花;银柴胡来源于石竹科 , 这个花完全的不一样 , 叶片也不一样 。 为什么以柴胡来命名呢?
最早在在宋代时候 , 确实把银柴胡误认为是银州产的前面的柴胡 , 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名称 , 这样子沿用下来 , 所以它是有柴胡之名 , 而无柴胡之实 , 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味药物 。 银柴胡作为一个退虚热的药 , 一般就用于阴虚发热 , 就是没有什么特点 , 广泛地使用 , 它是一个苦味不明显 , 以甘味为主的 , 说(它)不伤阴 , 所以对于虚热证当中应用相对来说(还)比较广泛 , 所以大家知道有这个功效 , 有这个主治 。
另外 , 它就除疳热 , 用于小儿疳积当中的阴虚发热证 。 前人对于小儿的疳积这个阴虚发热当中 , 根据它脏腑见证的侧重点不同 , 又细分 , 比如说分什么肝疳、脾疳之类的 。 银柴胡在一些文献里面 , 就是说它用于小儿的疳积的阴虚发热 , 比较适合于肝疳 , 肝经的症状比较突出 , 比如说小儿烦躁不安 , 烦躁易怒 , 是一个肝经的(症状) 。
另外 , 就是所谓的疳积上目 , 就是引起了眼的病变 , 引起了眼的一些病变 , 影响了视力 , 或者影响了眼角膜 , 这样的疳积上目 , 有的时候说疳积攻目 , 出现以肝经症状比较突出的小儿疳积 , 适合于治疗肝疳 , 在文献当中有这样一个说法 。 本身这个药很简单 , 所以就讲这么几句 。
文章插图
野花
胡黄连最后一个药 , 胡黄连 。 这个药它也是和前面讲的黄连来源不一样 , 胡黄连来源于玄参科 , 黄连是来源于毛茛科;从药材来讲 , 胡黄连和黄连仿佛之间根茎有一点、外观有那么一点相似 , 更主要它们有相似的一些性味功效 , 所以也把它用黄连来命名 。
胡是传统(用于)来源于少数民族地区 , 尤其是西南、西北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地方来的一些药(的命名) , 比如说我们现在什么胡瓜、胡豆、胡黄连 , 这个大蒜 , 张骞通西域 , 从西域来 , 古代也叫胡蒜 , 这个就是当时来源的地域 , 这么一个意思 , 所以现在的胡黄连的主产地也是以西藏为主的 , 比如说新疆、云南这些地方也有少量的 , 主要在西藏地区 。
胡黄连它能够退虚热 , 一般的阴虚内热证可以用 , 但是它不如银柴胡、地骨皮这些用得多 , 为什么呢?它是一个偏于苦燥的药物 , 因为阴虚本身就不应该再苦燥 , 不应该伤阴 。 所以尽管在古方里面用 , 但它不如那些药重要 。
另外 , 除疳热 , 用于小儿疳积发热 , 它比较适合于脾疳 , 脾经的症状比较明显的 。 所谓脾疳 , 在宋代的《开宝本草》当中就谈到了脾疳往往是由于久泻久痢而成疳 , 本身久痢久泻 , 胃肠就有湿热 , 胡黄连它本身有清湿热的作用 , 可能它这方面还有针对性 , 所以脾疳的患者 , 小儿很多都是因为本身脾胃就兼有胃热 , 或者湿热 , 所以它相对比较适合 , 兼有脾的湿热或者胃热这样的一些(小儿) 。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6 小茴香 丁香 良姜 花椒 荜茇 橘皮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20 发散风寒药:桂枝 紫苏 生姜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8 薤白 柿蒂 山楂 神曲 麦芽 谷芽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7 枳实 木香 沉香 乌药 香附 佛手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5 温里药: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3 苡仁 车前 滑石 木通 石韦 萆薢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2 利水渗湿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0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38 独活 威灵仙 川乌 蕲蛇 乌梢 木瓜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34 攻下药:大黄(二)、芒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