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孙德民和他的砂大碗( 三 )


孙德民说:“砂大碗是咱祖辈留下来的,咱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不论谁来学,咱都免费教。”虽说免费,可还是没人愿意学。这前几年,他开始着意培养他的女婿,希望女婿将来能接他的班。

砂大碗这个行当最累的活儿是烧窑,同样最快乐的活儿也是烧窑,因为窑烧的好坏决定着一年的收成。
每年初冬的时候,孙德民都在关注着天气预报,盘算着烧窑的日子。按照老辈窑工这行的传统,他在窑边上垒了一个丈把高的小阁子,里面塑了窑神,快到装窑的时候,孙德民便会点上香,摆上供果,祈求一切顺利。
烧窑是个技术活儿。从装上窑、点上火的那一刻,就像战士上了战场,一刻也离不开人。有经验的烧窑师傅都会根据窑里的情况来给炉堂添柴,什么时候慢火,什么时候急火,烧窑师傅都会把握好,把握不好整窑的碗就可能变成废品。

 孙德|孙德民和他的砂大碗
文章插图
孙德民是个做碗的,之前对烧窑一窍不通,于是他便从村里请了两个老烧窑师傅负责烧窑。第一窑还算成功,可第二窑却出了问题,让他买了个教训。
那一年,窑点上火以后,孙德民请帮忙的人到镇上的饭店吃饭。烧窑师傅添了一炉子煤,也随着去了,家里只剩下妻子一人。饭吃到一半,妻子的电话打过来了,窑里的火上了大架,砂大碗在里面“叭啦叭啦”直响。酒吃的正酣,烧窑师傅告诉让往窑里面加泥盖。于秋兰盖也盖不住,就往里面加水,结果越加火越旺。就这样一窑的碗几乎全部报废,孙德民一年的希望全部泡汤。
惨痛的教训让孙德民明白,必须自己学会烧窑。于是他除了跟村里的老师傅学习,还让闺女买来了烧窑的书籍自己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到第三窑碗出炉,成品率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孙德民说:“从我手里出来的每一个碗就像我的孩子,我用心把每个碗都塑造成一个个精品,期待着经过火的洗礼之后,都变成正品。”孙德民的确是把砂大碗当成了他的孩子。从他手里出来的每一只碗,他都会捧在手里,仔细打量,看看碗形正不正,有没有瑕疵,直到满意为止。每次装窑、出窑,一摞碗有一二十只,他都会像抱孩子一样,把砂大碗斜抱在胸前,就怕有半点闪失。
其实,砂大碗已变成了孙德民生命的一部分。

孙德民一直恪守传统的制碗技艺。他说:“我的任务就是要把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让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至于流失。”
如今岁数大了,有人劝他尝试一下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比如电动的轮子、电窑,这样又快,质量还好。这些都被孙德民拒绝了。

 孙德|孙德民和他的砂大碗
文章插图
孙德民的坚持有他的道理。比如烧窑,电窑出来的几乎一个色:老桔红色。可柴窑就不一样了,因为窑里每一个位置火力不同,烧出来的东西颜色也不同,有灰红、有黑红、有桔红、有紫红,还有银白、浅蓝等等,这样五颜六色的产品,就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孙德民也不是一成不变,他也开始尝试着在花色品种上进行创新。前几年,他带着东山庄的金砂泥只身来到宜兴,尝试一下用村里的泥做紫砂壶。在宜兴,他跑作坊,拜师傅,还真的试验成功了。如今孙德民的不仅能做砂大碗,还做壶、杯子,还有葫芦等艺术品。
这几年下来,孙德民手里宽余了,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一是再想建一座新窑,之前的那座窑设计上存在缺陷,他想改造一下,提高正品率。二是他准备在村里租个房子,搬出现在住的房子,把现在住的房子改造一下,建一个砂大碗博物馆,把他的砂大碗精品都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砂大碗这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
我们期待着孙德民的砂大碗越做越红火。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转到第页【来源:烟台文明网】
孙德|孙德民和他的砂大碗】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